西沙—南海北部晚第三纪生物礁的比较沉积学研究

被引:27
作者
蔡峰
许红
郝先锋
王玉净
机构
[1] 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关键词
西沙—南海北部,中新世,生物礁,比较沉积学;
D O I
10.14027/j.cnki.cjxb.1996.04.008
中图分类号
P512.2 [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在西沙群岛琛航岛一井晚第三纪生物礁中发现了9属43种造礁钙藻和9个生物化石群落,与在南海北部陆架珠江口盆地惠州33-1-1井发现的7属16种造礁钙藻,7个生物化石群落〔〕及在莺歌海—琼东南盆地区莺6井发现的5属21种造礁钙藻和5个生物化石群落〔〕一起,并列为迄今在研究区发现生物礁的三大典型研究剖面。本文较详细地从比较沉积学的角度讨论了这三个生物礁的异同点。生物礁最为重要的鉴定标志就是它具备典型的生物骨架结构。利用有关三个生物礁化石群落的鉴定成果、分布特征、组合关系、剖面演变规律的资料,指出皮壳状与坚硬分枝状珊瑚藻(Melobesiae)、直立分节状珊瑚藻(Coralinaa)和仙掌藻(Halimeda)在成礁过程中形成格架,扮演了“开路先锋”、“主力军”、“收容队的角色;尤其绿藻门仙掌藻作为其中最为重要的骨架生物之一在西沙生物礁中形成剖面序列,对于完善成礁理论和探索中国的“Messinian”事件—“南中国海”事件具有重要的古海洋学意义。三地生物礁因陆架海与陆缘海的区别而在沉积环境方面有所不同;成礁基有碳酸盐台地、古老的前第三纪基岩或“海台”;主要成礁期为中新世不同阶段;重要的岩石类型包括珊瑚藻礁灰岩与白云
引用
收藏
页码:62 / 7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西沙群岛中新世生物礁矿物相研究及其意义 [J].
许红,张金川,蔡峰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4, (04) :15-23
[2]   中国海域及邻区含油气盆地生物礁的对比研究 [J].
许红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2, (04) :41-52
[3]  
古海洋学概论[M]. 同济大学出版社 ,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 编著, 1989
[4]  
礁地质学及礁的含油气性[M]. 石油工业出版社[苏]库兹涅夫(В·Г·Кузнецов),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