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县域旅游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及实证研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6个民族县域为例

被引:9
作者
李瑞 [1 ,2 ]
殷红梅 [3 ]
机构
[1] 凯里学院旅游与经济发展学院
[2]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3] 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
关键词
民族县域; 旅游发展; 评价体系;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592 [中国旅游事业];
学科分类号
120203 ;
摘要
联系民族县域旅游发展实际,建立了民族县域旅游发展资源-经济-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共由1个目标层、3个维度层、15项Ⅰ级指标和65项Ⅱ级显性指标组成,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评价指标体系中不同层级指标权重和评价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下Factor模块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6个民族县域为典型实证对象,对评价体系进行了定量检验。结果表明:在资源维、经济维、环境维和3维度综合评价中黔东南州民族县域旅游发展与各自旅游资源空间禀赋、旅游经济发展、旅游环境发展、旅游综合发展的实际状况均相符,证明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可信度、较强的普适性和推广性,评价方法科学。
引用
收藏
页码:99 / 10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民族文化与县域旅游经济发展——巴东神农溪漂流的调查与思考 [J].
刘琼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27 (05) :31-35
[4]   桂黔湘边区民族县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比较研究 [J].
李少游 ;
张瑾 .
旅游论坛, 2009, 2 (03) :359-365
[5]   西南民族旅游目的地发展潜力研究 [J].
冯学钢 ;
王晓云 ;
杨昇 .
旅游论坛, 2009, 2 (01) :62-66+81
[6]   关于陕西省旅游业竞争力的分析与思考 [J].
吕玉婷 ;
陈晓键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07, (09) :98-101
[8]   民族县域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A景区为视角 [J].
陈建设 ;
吴忠军 .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06) :64-67
[9]   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探讨 [J].
唐善茂 ;
张瑞梅 .
桂林工学院学报, 2006, (01) :14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