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沙尘天气的源地分析

被引:7
作者
张丽娟
张冬有
谢远云
周嘉
机构
[1] 哈尔滨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学院地理系
基金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哈尔滨; 沙尘暴; 沉积物; 源地分析;
D O I
10.13448/j.cnki.jalre.2007.02.029
中图分类号
P425.55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本文对哈尔滨2002年3月20日的沙尘暴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4—8Ф的粉砂占71.18%,>4Ф的砂粒组分占21.7%,<8Ф的粘土组分仅占7.13%;粒度分布呈现三峰态特征,4.85—5.10Ф粒级组成第一主峰,1—1.25Ф粒级为第二主峰,10.25—10.5Ф粒级形成第三主峰;平均粒径Mz为5.14Ф。哈尔滨沙尘暴沉积物是迄今为止有见报道中最粗的,是不同来源沙尘远距离和近距离搬运的混合体。本文认为哈尔滨市沙尘暴的远距离沙源为内蒙古镜内沙地、科尔沁沙地、近距离沙源为松嫩平原和哈尔滨周边地区。
引用
收藏
页码:138 / 141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黑龙江省沙尘暴发生规律分析 [J].
张丽娟 ;
郑红 ;
郑凯 ;
苍蕴崎 .
自然灾害学报, 2004, (04) :49-54
[2]   北京2002年3月20~21日尘暴过程的降尘量与降尘粒度特征 [J].
王赞红 ;
夏正楷 .
第四纪研究, 2004, (01) :95-99
[3]   近50年来中国沙尘暴空间分异格局及季相分布——初步研究 [J].
潘耀忠 ;
范一大 ;
史培军 ;
顾晓鹤 .
自然灾害学报, 2003, (01) :1-8
[4]   黑龙江省沙尘天气发生规律及环境因子分析 [J].
张丽娟 ;
郑红 ;
华德尊 ;
张守娟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2, (06) :556-558+561
[5]   我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源地和移动路径 [J].
邱新法 ;
曾燕 ;
缪启龙 .
地理学报, 2001, (03) :316-322
[6]   2000年我国沙尘暴的组成、来源、粒径分布及其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J].
庄国顺 ;
郭敬华 ;
袁蕙 ;
赵承易 .
科学通报, 2001, (03) :191-197
[7]  
沙尘暴降尘的化学组份和粒径分布特征.[J].张宁;陆荫;李春生;陆纯丰.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1998, 01
[8]  
沙尘暴降尘的化学组份和粒径分布特征.[J].张宁;陆荫;李春生;陆纯丰.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1998, 01
[9]   兰州现代特大尘暴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意义 [J].
戴雪荣,师育新,薛滨 .
兰州大学学报, 1995, (04) :168-174
[10]  
中国农业气象灾害概论.[M].张养才;何维勋;李世奎 编著.气象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