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西地区潜山油气成藏优势运移路径

被引:5
作者
车京虎
林承焰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关键词
潜山油气藏; 输导体系; 流体势; 优势运移路径; 车西地区;
D O 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07.06.013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潜山油气成藏的特色在于"源—径—藏"三者中"径"的相对独立性和复杂性。车西地区流体势分析结果表明,油气并非呈"面"状而是呈收敛"线"状沿阻力最小方向运移,油气沿此优势方向可做长距离运移。不同油气运移通道的优势路径各有不同:连通砂体输导层的输导能力主要取决于砂体的孔渗性能,物性好、排替压力低的主力相带沉积砂体是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断裂输导体的输导能力是由于断裂活动开启而形成的,断层活动的强度和时间控制了油气运移优势通道的形成;而地层不整合面输导体,因其分布范围广,输导能力强,油气在其中运移时将逐渐向潜山构造脊汇聚,并通过控山断层两侧灰岩的接触,形成阶梯状向高部位运移的优势路径。由于输导体系优势运移路径的不同,使得车西地区陡坡带和缓坡带的潜山油气成藏存在较大差异。
引用
收藏
页码:35 / 38+113 +11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车镇凹陷北部陡坡带断裂结构及其对沉积和成藏的控制 [J].
王永诗 ;
鲜本忠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6, (06) :5-8+105
[2]   陆相断陷盆地沉积相律与油藏类型序列类比分析 [J].
郝雪峰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6, (05) :1-2+6+103
[3]   试论济阳坳陷前古近系潜山断裂的研究策略 [J].
李阳 ;
田波 ;
陈清华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6, (01) :8-10+13+105
[4]   济阳坳陷车西洼陷油-源对比及运移规律探讨 [J].
孔祥星 ;
张林晔 ;
徐思煌 .
石油实验地质, 2005, (02) :188-193
[5]   油气输导体系的类型及配置关系 [J].
张卫海 ;
查明 ;
曲江秀 .
新疆石油地质, 2003, (02) :118-120+185
[6]   油气成藏机理研究进展和前沿研究领域 [J].
郝芳 ;
邹华耀 ;
王敏芳 ;
杨旭升 .
地质科技情报, 2002, (04) :7-14
[7]   含油气系统中流体输导体系的研究 [J].
姜建群 ;
胡建武 .
新疆石油地质, 2000, (03) :193-196+254
[8]  
多样性潜山成因、成藏与勘探.[M].李丕龙等著;.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