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4 条
光动力学疗法治疗中鲜红斑痣治疗区的反应
被引:14
作者:
王开
顾瑛
李峻亨
梁洁
潘玉明
朱建国
机构:
[1] 解放军总医院激光科
来源:
关键词:
光动力疗法;鲜红斑痣;
D O I:
10.13480/j.issn1003-9430.1999.02.007
中图分类号:
R758.51 [];
学科分类号:
100206 ;
摘要:
目的探讨光动力学疗法(PDT)治疗过程中鲜红斑痣治疗区的反应特点及其与病变分型、治疗次数及疗效间的关系,为确定最佳照射时间提供客观指标。方法对128例鲜红斑痣患者的红斑区共分147个治疗灶(病灶分型粉红型23个,紫红型86个,增厚型38个)行PDT治疗。边静脉推注血卟啉单甲醚(4.5~60mg/kg)边对病灶给予铜蒸气激光(波长为510.6和578.2nm)照射,光斑直径5~9cm,功率密度80~100mW/cm2,照射时间30~70min,能量密度144~420J/cm2,于照射中和治疗结束即刻观察治疗区的反应情况,并对疗效进行随访。147个治疗灶中有53个又以同法行第2次PDT治疗,观察治疗区反应类型的变化。结果治疗区主要表现为褪色、明显暗紫加黑点、明显暗紫、略暗四种反应类型。褪色型反应多见于粉红型病变(占652%),另三种反应类型则常见于紫红型和增厚型病变。病灶行第2次治疗后,其反应类型会发生改变。147个治疗1次的病灶中,呈明显暗紫加黑点型反应的病灶(14个)100%达I级(色完全消退,呈正常皮肤)或I级(色大部消退,增厚部变平)疗效,褪色型、明显暗紫型、略暗型反应的病灶达此疗效者分别占926
引用
收藏
页码:24 / 27
页数:4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