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中国高利贷与农家关系新解——以长江中下游乡村为中心

被引:15
作者
李金铮
机构
[1] 河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保定
关键词
高利贷; 农民; 长江中下游乡村;
D O I
10.16235/j.cnki.33-1005/c.2002.06.008
中图分类号
F832.9 [金融史、银行史];
学科分类号
060207 ;
摘要
以往学术界对高利贷特别强调其恶劣影响的一面 ,而否定其对金融调剂的作用。从旧中国长江中下游乡村可以看出 ,高利贷在农民的生产生活中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 ,由于高利贷的金融调剂作用 ,农村社会经济才得以运转 ,农民生命也才得以延续。 2 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金融枯竭和高利贷危机恰恰给农民带来借贷无门的痛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暴力革命虽然暂时缓解了农民的高利贷负担 ,但也使农民陷入借贷无门的僵局。这说明 ,在现代农村金融尚处于落后之时 ,应当允许传统高利贷的存在 ,传统与现代并非全是矛盾 ,而是相辅相成的。
引用
收藏
页码:33 / 4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怎样认识20至50年代无锡农民的纯收入——对《第二次无锡、保定农村经济调查报告》的再研究 [J].
朱文强 .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8, (03) :123-130
[2]   大革命时期农民政权的金融事业 [J].
姜宏业 .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87, (04) :145-155
[3]  
借贷关系与乡村变动[M]. 河北大学出版社 , 李金铮著, 2000
[4]  
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M]. 天津人民出版社 , 潘乃谷,马戎主编, 1996
[5]  
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M]. 中央编译出版社 , 曹幸穗著, 1996
[6]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史料[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公行金融研究所 编, 1990
[7]  
江村经济[M]. 江苏人民出版社 , 戴可景译, 1986
[8]  
陈翰笙文集[M]. 复旦大学出版社 , 陈翰笙 著, 1985
[9]  
解放前的地主与农民[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陈翰笙 著, 1984
[10]  
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 人民出版社 , 毛泽东 著,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