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农区养殖业饲料种植模式探讨

被引:4
作者
索东让
孙炳玲
机构
[1] 甘肃省张掖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饲草模式; 粮食模式; 营养物质产量; 地上生物量; 经济效益;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40.47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5年定位试验研究,苜蓿Medicagosativa或串叶松香草Silphiumperfoliatum与玉米Zeamays单作,小麦—豆科饲草栽培模式地上生物量相当;苜蓿或串叶松香草粗蛋白、粗脂肪产量最高,667m2总产量为396 0和352 2kg,比其他粮食作物增产65 9%~185 9%。苜蓿、串叶松香草生产成本低,仅为粮食、粮—饲型种植模式的1/3~1/2。1kg粗蛋白、粗脂肪生产成本0 26~0 27元,是粮食、粮饲生产成本的1/8~1/5。饲草田效益显著,不计劳动力时,产投比为7 5~8 0,利润率6 5~7 0,是粮食生产模式的2 3~2 6倍和4 5~6 0倍。苜蓿、串叶松香草粗蛋白、粗脂肪产量相当于粮食作物的2~3倍。因此,压缩粮食作物面积,扩大饲草面积是农区发展畜牧业的最优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48 / 51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甘肃省不同类型区还草、还林与种植粮食作物经济效益比较 [J].
骆进仁 ;
丁连生 .
草业科学, 2004, (04) :39-43
[2]   北方农区苜蓿、小黑麦+玉米青贮生产模式的效益分析 [J].
朱志明 ;
徐玉鹏 ;
闫旭东 .
草业科学, 2001, (04) :14-17
[3]  
优质苜蓿栽培与利用[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曹致中主编, 2002
[4]  
中国不同地区农牧结合模式与前景[M].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 梁业森主编, 1994
[5]  
中国绿肥[M]. 农业出版社 , 焦彬 主编,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