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协作选配杂交水稻新组合的研究──Ⅰ·杂交组合产量等主要性状的表现分析

被引:4
作者
曾德初,彭俊华,龙太康,刘明,吴凡,邵启明,吴元奇
机构
[1] 四川省农科院科技处,湛江农业专科学校农学系,绵阳市农科所,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梁研究所,西南农业大学农学系
关键词
杂交水稻,不完全双列杂交,数量性状,超标优势,稳定性;
D O I
10.16213/j.cnki.scjas.1996.01.002
中图分类号
S511..032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选取四川省水稻育种攻关组在“八五”前期育成的一批不育系和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模式组配,获得42个杂文组合(含3个对照)。1993年,在绵阳、成都、重庆和沪州作正规小区试验,鉴评杂交组合的表现。结果表明:参试杂交组合可划分为早、中、迟熟3组,各熟组内产量等10个性状均存在极显著的基因型、地点及基因型×地点工作效应,这三者的相对重要性因熟组和性状而别。多数组合主要性状表现出了明显的超标优势,在39个新组合中,比相应对照增产的组合有27个(占69.23%),其中21个(占53.85%)显著;表现高产稳产的早熟组合有早显A/201—2、早显A/明恢63、重六A/明恢63等9个;中熟组合有辐74A/)川恢802、K75A/成恢047和K75A/明恢63等;迟熟组合有辐74A/成恢047、珍汕97A/成恢047、辐74A/明恢63等。从亲本对杂种的产量效应看,不育系中辐74A较明显超越D90A,接近珍汕97A;恢复系中成恢047相当于201—2和川恢802接近于明恢63。
引用
收藏
页码:5 / 18
页数:14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