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区域分解分析方法在2006年一次东北冷涡暴雨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12
作者
邓涤菲 [1 ,2 ]
周玉淑 [1 ]
王东海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东北冷涡; 风场和水汽通量场分解; 无辐散风; 无旋转风; 动能转换;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2006年7月19—24日,东北地区出现一次明显的冷涡发展导致强降水的过程.对这次东北冷涡过程的天气形势分析表明,该东北冷涡的维持和发展与冷涡东部阻塞高压的建立与消亡有关.本文根据500hPa环流形势演变特征,将东北冷涡发生发展过程分为4个阶段,并借助调和-余弦谱展开方法,对东北冷涡各阶段850hPa水平风和水汽通量进行无辐散和无旋转分量分解,分析各阶段无旋转风动能和无辐散风动能之间的能量转化.研究结果表明,分解得到的无辐散风及其水汽通量清楚地展现出了东北冷涡的大尺度环流和水汽输送通道及水汽来源,而从无旋转风及其水汽通量上则可以直观地看到冷涡低层的中小尺度风场及水汽辐合辐散区,为分析东北冷涡内部对流提供帮助.东北冷涡发展的不同阶段其水汽来源有所不同,初始阶段的水汽主要来自黄海和渤海地区,发展阶段水汽主要来自日本海,而到成熟阶段和减弱阶段,水汽输送通道被破坏,冷涡的水汽供应大大减少,与同时期暴雨减弱一致.同时,无旋转风辐合强值区和无旋转风水汽通量大值区的重合区域有利于强对流的发生发展,表现为重合区与TBB(Temperature of Black Body,黑体辐射温度)强对流云带的形状和位置对应良好,与降水落区也较为一致,可为预报东北冷涡引发的强降水落区这一预报难点问题提供参考.从动能转化上看,无旋转风和无辐散风的动能转化项能很好地反映东北冷涡整个生命史过程中各阶段强度的变化特点,对冷涡强度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852 / 1866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基于CloudSat资料的冷涡对流云带垂直结构特征 [J].
钟水新 ;
王东海 ;
张人禾 ;
刘英 .
应用气象学报, 2011, 22 (03) :257-264
[2]   有限区域风场的分解和重建 [J].
周玉淑 ;
曹洁 .
物理学报, 2010, 59 (04) :2898-2906
[3]   东北地区一次短时大暴雨β中尺度对流系统分析 [J].
袁美英 ;
李泽椿 ;
张小玲 .
气象学报, 2010, 68 (01) :125-136
[4]   用有限区域风速场准确求解流函数和速度势场的方法 [J].
朱宗申 ;
朱国富 ;
张林 .
大气科学, 2009, 33 (04) :811-824
[5]   2006年超强台风“桑美”强度突变的动能特征分析 [J].
赵大军 ;
朱伟军 ;
于玉斌 ;
姚秀萍 .
热带气象学报, 2009, 25 (02) :141-146
[6]   有限区域风场分解方法及其在台风SAOMEI研究中的应用 [J].
周玉淑 ;
曹洁 ;
高守亭 .
物理学报, 2008, (10) :6654-6665
[7]   一次东北冷涡衰退阶段暴雨成因分析 [J].
张云 ;
雷恒池 ;
钱贞成 .
大气科学 , 2008, (03) :481-498
[8]   有限区域风速场求解流函数和速度势场的有效方案 [J].
朱宗申 ;
朱国富 .
应用气象学报 , 2008, (01) :10-18
[9]   一次东北冷涡中对流云带的宏微物理结构探测研究 [J].
齐彦斌 ;
郭学良 ;
金德镇 .
大气科学, 2007, (04) :621-634
[10]   东北冷涡的位涡动力诊断模型及应用 [J].
陈艳秋 ;
余志豪 .
气象科学, 2003, (04) :446-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