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权:政治现实、道德理想与法治桥梁

被引:14
作者
何志鹏
机构
[1] 吉林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主权; 社会契约; 权利; 宪政; 国际法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0-05 [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准确把握主权概念是清晰理解国际法与国际关系的基础。只有消除一些误解和歧义才有可能树立正确的观念。就现实而言,主权是对内的命令、调控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对外代表与参与,主要功能是政府对其行为与利益的辩护与防卫。其根源是社会分工形成的人群分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制度惯性以及人们对治理形式的路径依赖。其内核是无涉于道德和法律的。在认清主权的非社会契约性、非神圣绝对性之后,必须承认,主权在世界上仍会长期存在。因而有必要在人本主义的价值基点上塑造其理想,即要求主权发挥引领、代表、服务人民,在相互依赖、面临共同未来的人类处境中密切合作的职能。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权力—权利三角形",使主权的运作受国内宪政和国际法治的引导与制约,促进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3 / 21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40 条
[1]   国家观念的重塑与国际法治的可能 [J].
何志鹏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 49 (04) :14-20
[2]   人权的来源与基础探究 [J].
何志鹏 .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6, (03) :105-116
[3]   身份与契约——全球化背景下对国家主权的观察 [J].
车丕照 .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2, (05) :55-59
[4]   福柯的权力观 [J].
陈炳辉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04) :84-90
[5]   国际法上的国家主权与国际干涉 [J].
杨泽伟 .
法学研究, 2001, (04) :144-153
[6]   关于国家主权的性质和地位的理论演进 [J].
赵建文 .
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06) :113-119
[7]   国家在国际经济法中的地位 [J].
车丕照 .
社会科学战线, 1996, (05) :93-99
[8]  
THE POLICY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RECOGNIZING NEW GOVERNMENTS DURING THE PAST TWENTY-FIVE YEARS.[J].Green H. Hackworth;Edwin D. Dickinson;Arthur K. Kuhn.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natio.1931,
[9]  
坏的世界研究.[M].赵汀阳;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0]  
人权全球化基本理论研究.[M].何志鹏; 著.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