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因素对外来入侵种紫茎泽兰的影响

被引:33
作者
卢志军
马克平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数量生态学重点实验室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关键词
紫茎泽兰; 入侵种; 地形因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451 [杂草];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紫茎泽兰 (Eupatoriumadenophorum)的分布区内设置 171块临时样地 ,研究它的盖度和多度与经纬度、海拔、坡向、坡度、风向坡等地形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 ,紫茎泽兰入侵最严重地区位于 10 2°E左右 ,随着纬度增加入侵能力逐渐下降 ,但不显著 (p>0 .0 5 ) ;紫茎泽兰在中国的分布以云贵高原 ,尤其是云南高原为主体 ,通过云贵高原与原产地墨西哥、哥斯达黎加的气候条件对比 ,推断紫茎泽兰将来在中国的分布区主体还将局限在云贵高原 ,但不排除在某些局域气候条件下 ,形成斑块的可能 ;该次调查的海拔范围为 75m~ 2 330m ,以 2 0 0m为一个海拔梯度 ,多项式回归分析显示 :紫茎泽兰的盖度与多度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加 (p <0 .0 5 ) ,但在 2 0 0 0m左右已趋平缓 ,表明紫茎泽兰适宜生长在海拔 2 0 0 0m左右 ;ANOVA的结果显示 :坡向对紫茎泽兰的入侵影响显著 (p <0 .0 5 ) ,通过多重比较发现 ,北坡和南坡的盖度比东坡大 (p <0 .0 5 ) ;北坡的多度比东坡大 (p <0 .0 5 ) ,说明东坡不易被紫茎泽兰入侵 ,而北坡和南坡紫茎泽兰的盖度和多度差异并不显著 (p>0 .0 5 ) ,说明温度与湿度可能不是造成不同坡向紫茎泽兰入侵差异的主导因素 ;坡度对紫茎泽兰入侵的影响并不显著 (p >0 .0 5 ) ;风向坡对紫茎泽兰的盖度影响不显著
引用
收藏
页码:761 / 76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四川西南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入侵生境因子分析 [J].
孟秀祥 ;
冯金朝 ;
周宜君 ;
王富明 ;
曲木林古 ;
赵昌杰 ;
朱印酒 ;
杨红 .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4) :293-300
[2]   栓皮栎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地理分布研究 [J].
张文辉 ;
卢志军 .
西北植物学报, 2002, (05) :1093-1101
[3]   基于植物分布地形格局的植物功能型划分研究 [J].
沈泽昊 ;
张新时 .
植物学报, 2000, (11) :1190-1196
[4]   世界性恶性杂草──紫茎泽兰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J].
强胜 .
武汉植物学研究, 1998, (04) :366-372
[5]   论坡度量测的理论依据、方法与成果应用 [J].
刘福昌 .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 (03) :7-13
[6]   紫茎泽兰传入凉山州草地调查研究报告 [J].
王洪炯,何萍,马家林 .
中国草地, 1994, (01) :62-64
[7]   紫茎泽兰的分布、危害及防除意见 [J].
向业勋 .
杂草科学, 1991, (04) :10-11
[8]   紫茎泽兰在我国的分布、危害与防除途径的探讨 [J].
刘伦辉 ;
谢寿昌 ;
张建华 .
生态学报, 1985, (01) :1-6
[9]   紫茎泽兰和飞机草在云南省的分布、危害与防治 [J].
吴仁润 ;
张德银 ;
卢欣石 .
中国草原, 1984, (02) :17-22
[10]  
Meteorology. 贺庆棠. ChinaForestryPublishingHouse .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