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现场”与“在场”

被引:64
作者
彭兰 [1 ,2 ]
机构
[1]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 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 现场; 在场; 移动直播; VR/AR; 社会资本;
D O I
10.19503/j.cnki.1000-2529.2017.03.021
中图分类号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移动互联网为人们创造了新的"现场"与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在场",这主要缘于移动直播、VR/AR等技术的应用,其影响在新闻报道和社交这两个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新闻领域,移动直播为媒体用户"进入"重大新闻事件现场提供了可能,形成了更广泛的"在场感"。而社交性的直播,则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体在私人空间性质的现场进行的表演,在场感与陪伴感是这类直播的吸引力之一。VR/AR技术的应用,使人们超出心理性的在场感形成了身体性的"在场"。技术既带来了更强的真实感,也使真实性更难辨别。而VR/AR应用也使人们的社交进入"再虚拟化"过程。移动互联网也赋予了人们对于"在场"与"缺席"的控制能力,而经过控制的"在场"策略,背后往往有社会资本因素的调节。从媒介发展角度看,"在场"与参与、分享一样,也是移动时代的一种新的认识论。
引用
收藏
页码:142 / 14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语图叙事的在场与不在场 [J].
赵宪章 .
中国社会科学, 2013, (08) :146-165+207
[2]   是“关系”,还是社会资本 [J].
翟学伟 .
社会, 2009, 29 (01) :109-121+226
[3]   布尔迪厄对社会资本理论的先驱性研究 [J].
卜长莉 .
学习与探索, 2004, (06) :35-38
[4]  
娱乐至死.[M].(美) 波兹曼;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  
社会资本.[M].(美) 林南 (Lin;N.) ;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6]  
媒介事件.[M].(美)丹尼尔·戴扬(D.Dayan);(美)伊莱休·卡茨(E.Katz)著;麻争旗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