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碳排放强度结构分解分析

被引:13
作者
付雪 [1 ,2 ]
王桂新 [1 ]
魏涛远 [3 ]
机构
[1] 复旦大学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创新基地
[2]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
[3] 挪威国际气候和环境研究中心
关键词
投入产出分析; 碳排放强度; 结构分解分析; 能源消耗; 产业结构; 最终需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24 [人类、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本文首次在省市级层面研究2002年至2007年上海碳排放强度下降因素,利用结构分解分析法将25个分行业综合成最终需求总量(GDP)、最终需求结构、中间生产碳排放系数、最终需求碳排放系数以及完全需求系数5个因素,结果发现最关键因素是最终需求结构,其变动会引起碳排放强度增长;GDP增长不会降低上海碳排放强度,因此为使得碳排放强度下降,需要鼓励低碳服务业和高科技产品的消费比例;中间生产过程的碳排放系数变动影响远比生活消耗的碳排放系数变动的影响较大,更应重视产业结构调整以改变能源消耗结构;第二产业中完全需要系数高的行业更需提高效率以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潜力。
引用
收藏
页码:2124 / 213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强度——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 [J].
虞义华 ;
郑新业 ;
张莉 .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1, (03) :72-81
[2]   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 [J].
岳超 ;
胡雪洋 ;
贺灿飞 ;
朱江玲 ;
王少鹏 ;
方精云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46 (04) :510-516
[3]   2020年我国能源电力消费及碳排放强度情景分析 [J].
张斌 .
中国能源, 2009, 31 (03) :28-31+27
[4]   作为温室气体排放衡量指标的碳排放强度分析 [J].
何建坤 ;
刘滨 .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6) :740-743
[5]   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异常关系分析 [J].
张宗成 ;
周猛 .
上海经济研究, 2004, (04) :41-45+66
[6]   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因素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J].
王玉潜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3, (08) :151-154
[7]  
Mixing oil and water? Using hybrid input-output tables in a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J] . Erik Dietzenbacher,Jesper Stage.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 . 2006 (1)
[8]  
A Simple 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Account for Waste Analysis[J] . Shigemi Kagawa,Hajime Inamura,Yuichi Moriguchi.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 . 2004 (1)
[9]  
Input-Output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Sectoral Price Gaps between Japan and China[J] . Kiyoshi Fujikawa,Carlo Milana.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 . 2002 (1)
[10]  
Structural Change in Apartheid-era South Africa: 1975-93[J] . Aying Liu,David S. Saal.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 . 200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