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学科价值——以“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例

被引:2
作者
洪映红
机构
[1] 集美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民俗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化专题研究];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当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重大。民俗学的学科追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是相通的,民俗学学科理论和实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民俗学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场问题在于"基层社区"保护、"文化空间保护"和"民间社会保护"三方面。
引用
收藏
页码:83 / 86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J].
张成福 ;
梁平 .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04) :16-22
[2]   “文化遗产”析义 [J].
蔡靖泉 .
中国文化遗产, 2007, (02) :8-9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日本经验 [J].
廖明君 ;
周星 .
民族艺术, 2007, (01) :26-35
[4]   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艺术威胁 [J].
傅谨 .
民族艺术, 2007, (01) :18-21
[5]   民间社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J].
孙晓霞 .
民族艺术, 2007, (01) :22-25+92
[7]   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若干问题 [J].
陈勤建 .
江西社会科学, 2005, (02) :110-120
[8]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 [J].
贺学君 .
江西社会科学, 2005, (02) :103-109
[9]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圈理论的应用 [J].
乌丙安 .
江西社会科学, 2005, (01) :102-106
[10]   民俗变异与民俗学者的立场 [J].
贺学君 .
西北民族研究, 2003, (03) :11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