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地区污水污泥与健康安全风险研究Ⅰ.粪大肠菌群数及其潜在环境风险

被引:10
作者
孙玉焕
骆永明
吴龙华
滕应
宋静
钱薇
李振高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土壤与环境联合开放研究实验室,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土壤与环境联合开放研究实验室,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土壤与环境联合开放研究实验室,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土壤与环境联合开放研究实验室,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环境生物修
关键词
污泥; 粪大肠菌群; 环境风险; 长江三角洲; 风干效应;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703 [废水的处理与利用];
学科分类号
083002 ;
摘要
粪大肠菌群(FecalColiform,FC)是判定污泥土地安全利用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实地调查取样,收集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南京、苏州、上海、杭州等15个城市的污水处理厂的48份污泥样品,测定了其粪大肠菌群数,旨在了解污泥中FC的数量与潜在污染风险;并在污泥自然风干过程的第7、14、21、28天分别取样测定了FC的数量和水分含量,以观察风干过程中FC和水分的动态变化及其与风干时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污泥中FC的最大可能数(MPN)的范围在0~3.41×106(MPNg-1,DW),平均为3.79×105(MPNg-1,DW),检出率达89.6%。不同类型污泥中FC的数量差别较大,“河流”污水处理厂污泥和污泥制品的FC数量最低,以生活污水为主的污泥和混流污水污泥中FC数量较高。污泥风干过程中FC数量和水分含量均随风干时间的延长而减少,但FC数量有回升现象。总之,污泥样品的FC数量差异较大,部分污泥样品的数量超过了污泥农用的病原物标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防止二次污染,污泥土地利用时需考虑FC数量,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引用
收藏
页码:397 / 40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水稻土施用城市污泥盆栽作物后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的残留 [J].
蔡全英 ;
莫测辉 ;
吴启堂 ;
王伯光 ;
朱夕珍 .
土壤学报, 2002, (06) :887-891
[2]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编;魏复盛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