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南海地震崩滑体的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被引:13
作者
崔芳鹏 [1 ,2 ]
胡瑞林 [1 ]
张明 [1 ,2 ]
许强 [2 ]
陈晓岚 [3 ]
韩应军 [4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
[2]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3] 重庆市地科工程勘察设计院
[4] 河南理工大学高职学院
关键词
小南海; 地震崩滑体; 基本特征; 形成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42.22 [滑坡];
学科分类号
0837 ;
摘要
通过对重庆小南海地震崩滑堆积体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和工程地质勘察等相关工作,阐述了该崩滑堆积体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机制,认为其形成过程经历了"风化剥蚀→震荡抛射→崩滑堆积→堵江成湖"4个阶段,其岩体破坏形式为高度破裂或严重高度破裂状态,其岩体破坏过程以崩塌为主,滑动为辅。研究发现,小南海地震崩滑堆积体的最终形成是受地震构造运动及应力、岩体构造、地形地貌及地震波作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该区NE向黔江逆滑(右行)断裂与NNW向仰头山逆滑(左行)断层形成的"X"型地震构造组合及轴向呈NWW向的构造压应力使小南海断块内部发生张滑(左行)破裂而导致61/4级地震发生;(2)该区呈"X"形展布的3组主要构造节理是崩滑体发育的物质基础,大、小垮岩在地震波作用下最终发生了向山体临空面(约145°155°方向)的各自崩滑;(3)从崩滑堆积体中发现的灰岩块石证明崩滑体原始地层中曾含二叠系栖霞组和茅口组灰岩,这为恢复崩滑前山体地形提供了直接证据;(4)崩滑体中堆积岩块直径分布区域沿约150°方向自WN到ES依次递减,间接证明了地震时崩滑体抛洒方向为约150°方向,且大、小垮岩分别形成堆积区,交叉堆积部分较少。
引用
收藏
页码:167 / 174
页数:8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