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2 条
青海高寒农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研究(英文)
被引:12
作者:
李月梅
机构:
[1]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关键词:
青海;
退耕还林(草);
土壤有机碳;
轻组有机碳;
D O I:
10.16175/j.cnki.1009-4229.2010.02.016
中图分类号:
S153.62 [];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利用有机碳密度分组法,研究了青海省高寒农区退耕还林(草)前后4种土地利用方式(农田、人工林、林草间作、原生样地)下的土壤总有机碳、轻组含量和轻组有机碳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林草间作>原生样地>人工林>农田,其含量分别为2416.78、2167.08、1556.20、1137.08g/m2,林草间作与人工林、农田2组样地间差异显著(P<0.05);土壤轻组有机碳由高到低依次为原生样地>林草间作>人工林>农田,其含量分别为403.95、368.27、232.21、130.14g/m2,原生样地与人工林和农田间差异显著(P<0.05);比较轻组含量,其序列依次为原生样地>林草间作>人工林>农田,其含量依次为19.25、16.45、10.01、6.66g/kg。原生样地的开垦会导致土壤总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的下降,而农田退耕为林草间作和人工林后有利于土壤固碳能力的增加。退耕后形成的林草间作样地的土壤总有机碳较农田增加了112.54%,人工林较农田增加了36.86%;轻组有机碳则分别提高了210.4%和182.98%。因此,可以认为在干旱少雨的青海高寒农区,退耕还林措施的实施不仅有利于改善当地水土流失现状,更能提高土壤固碳能力,使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效益同时得到提升。
引用
收藏
页码:124 / 127
页数:4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