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寒农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研究(英文)

被引:12
作者
李月梅
机构
[1]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关键词
青海; 退耕还林(草); 土壤有机碳; 轻组有机碳;
D O I
10.16175/j.cnki.1009-4229.2010.02.016
中图分类号
S153.62 [];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利用有机碳密度分组法,研究了青海省高寒农区退耕还林(草)前后4种土地利用方式(农田、人工林、林草间作、原生样地)下的土壤总有机碳、轻组含量和轻组有机碳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林草间作>原生样地>人工林>农田,其含量分别为2416.78、2167.08、1556.20、1137.08g/m2,林草间作与人工林、农田2组样地间差异显著(P<0.05);土壤轻组有机碳由高到低依次为原生样地>林草间作>人工林>农田,其含量分别为403.95、368.27、232.21、130.14g/m2,原生样地与人工林和农田间差异显著(P<0.05);比较轻组含量,其序列依次为原生样地>林草间作>人工林>农田,其含量依次为19.25、16.45、10.01、6.66g/kg。原生样地的开垦会导致土壤总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的下降,而农田退耕为林草间作和人工林后有利于土壤固碳能力的增加。退耕后形成的林草间作样地的土壤总有机碳较农田增加了112.54%,人工林较农田增加了36.86%;轻组有机碳则分别提高了210.4%和182.98%。因此,可以认为在干旱少雨的青海高寒农区,退耕还林措施的实施不仅有利于改善当地水土流失现状,更能提高土壤固碳能力,使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效益同时得到提升。
引用
收藏
页码:124 / 127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基于SPOT/VEGETATION数据的陕甘宁退耕还林区植被分类(英文) [J].
李剑萍 ;
官景得 ;
韩颖娟 ;
王石立 ;
马玉平 .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9, 10 (05) :179-183
[2]   退耕还林(草)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研究——以陕西省吴起县为例 [J].
何毅峰 ;
谢永生 .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16) :7723-7725+7733
[3]   桂西北退耕还林模式下小流域径流特征研究 [J].
李保平 ;
黄承标 ;
庄嘉 ;
赖家业 ;
陈朝山 .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07) :3082-3084
[4]   三峡库区几种退耕还林模式下土壤有机碳研究 [J].
陈亮中 ;
肖文发 ;
唐万鹏 ;
潘磊 ;
史玉虎 .
林业科学, 2007, (04) :111-114
[5]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贮量的影响 [J].
吴建国 ;
张小全 ;
徐德应 .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04) :593-599
[6]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库影响的敏感性评价指标 [J].
张金波 ;
宋长春 .
生态环境, 2003, (04) :500-504
[7]   拉萨河下游河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储量格局 [J].
石培礼 ;
于贵瑞 .
资源科学, 2003, (05) :96-102
[8]   青海退耕还林工程应注重的若干问题 [J].
杨进元 ;
董得红 .
青海农林科技, 2003, (02) :46-47+57
[9]   鹤山几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碳储量研究 [J].
李跃林 ;
彭少麟 ;
赵平 ;
任海 ;
李志安 .
山地学报, 2002, (05) :548-552
[10]   陡坡地退耕还林模式 [J].
叶志义 ;
阳小成 .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6) :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