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海水体交换、悬沙特征及其对渤海海峡沉积的影响附视频

被引:24
作者
王桂芝
高抒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山东青岛
[3] 山东青岛 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 江苏南京
关键词
悬沙输运; 泥质沉积; 浅海环流; 渤海海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6.21 [海洋沉积];
学科分类号
070704 ; 0709 ;
摘要
根据渤海潮流、环流和悬沙浓度特征,黄海水体由渤海海峡北部输入渤海,在渤海循环后,经由渤海海峡南部输出到北黄海。输出水体的悬沙浓度达到 0.01 kg/m3的量级,远高于输入水体。因此,黄、 渤海水体交换的结果是悬沙向北黄海输出。渤海海峡南部是高悬沙浓度区,又是渤海水体输往北黄海的通道,因而渤海海峡楔状堆积体似乎是截留部分悬沙并发生堆积的结果。但是,渤海海峡水动力条件和沉积物分布特征均不支持这个假说。楔状堆积体的主体部分可能是在全新世高海面以前就形成了,而其物质可能是来源于海面上升过程中的海底物质改造和局部的海岸侵蚀。要弄清渤海海峡楔状堆积体的成因和物质来源,还需深入研究堆积体的表层沉积速率、泥碳的年龄、泥质沉积区的动水沉降通量、以及浅地层剖面层序。
引用
收藏
页码:43 / 4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北黄海西部海底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和净输运趋势 [J].
程鹏 ;
高抒 .
海洋与湖沼, 2000, (06) :604-615
[2]   A STUDY ON THE TRANSPORT OF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FROM THE YELLOW RIVER BY USING A 3D PARTICLE MODEL [J].
江文胜 ;
BernhardMayer .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1997, (04) :5-11
[3]   渤海现代沉积作用与模式的研究 [J].
董太禄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6, (04) :43-53
[4]   黄渤海风海流的数值计算 [J].
王宗山 ;
龚滨 ;
李繁华 ;
邹娥梅 ;
徐伯昌 .
黄渤海海洋, 1992, (02) :12-18
[5]   三维潮致拉格朗日余流的数值计算及其在渤海中的应用 [J].
郑连远 .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1992, (01) :39-49
[6]   黄河口毗邻渤海陆架区悬浮体成分 [J].
杨作升 ;
王兆祥 ;
郑爱芬 ;
瞿建忠 ;
李玉瑛 ;
张经 .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1990, (01) :22-36
[7]   黄渤海潮流场及其与沉积物搬运的关系 [J].
董礼先 ;
苏纪兰 ;
王康墡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89, (01) :102-114
[8]   渤海表层沉积作用 [J].
赵全基 .
黄渤海海洋, 1988, (01) :45-50
[9]   渤海潮运动的一个二维数值模型 [J].
方国洪 ;
杨景飞 .
海洋与湖沼, 1985, (05) :337-346
[10]   渤海潮混合数值模拟 Ⅰ.渤海主要半日分潮的数值模拟附视频 [J].
山广林 ;
刘赞沛 ;
王钟桾 ;
徐洪达 ;
雷光耀 .
海洋与湖沼, 1983, (05) :419-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