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致BALB/c小鼠胃黏膜肥大细胞脱颗粒及黏膜通透性的变化

被引:3
作者
吕静
李惠
周汛
蔡涛
机构
[1]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
关键词
螺杆菌,幽门; 荨麻疹; 肥大细胞; 小鼠,近交BALB C;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58.24 [荨麻疹];
学科分类号
100206 ;
摘要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对小鼠胃黏膜内肥大细胞(MC)脱颗粒及对胃黏膜通透性的影响,以佐证Hp在慢性荨麻疹(CU)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70只健康BALB/c小鼠随机分成3组。Hp组30只,每间隔3日灌喂1次Hp菌液,共7次;对照组两组,各20只,分别灌喂45%的乙醇和2%的牛血清白蛋白(BSA)。以蔗糖浓度的变化作为胃黏膜通透性变化的标志,并用甲苯胺蓝染色法(TB)观察灌胃后小鼠胃黏膜内MC总数、脱颗粒MC总数以及脱颗粒MC的百分比。结果三组小鼠胃黏膜MC总数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7.59,P<0.01);且脱颗粒MC百分比之间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108.16, P<0.01),Hp组最多,乙醇组次之。Hp组、乙醇组小鼠灌胃后其外周血中的蔗糖浓度较灌胃前明显增加,且乙醇组高于Hp组;BAS组小鼠灌胃前后其外周血中的蔗糖浓度无明显变化(F=-4.06,P>0.01),与Hp组和乙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7.03,P<0.01)。结论Hp感染可导致小鼠胃黏膜MC数量增加,脱颗粒增多,从而释放组胺和一系列血管活性介质到外周血,可能与荨麻疹的表现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674 / 676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慢性荨麻疹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 [J].
郭竹秀 ;
谢勇 ;
王万春 .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4, (06) :48-48
[2]   幽门螺杆菌空泡毒素及其致病性 [J].
邵世和 ;
段秀杰 .
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 2003, (04) :236-239
[3]   肥大细胞脱颗粒在幽门螺杆菌致病中的作用 [J].
徐克强 ;
王继德 ;
张万岱 ;
黄文峰 ;
周殿元 ;
张亚历 .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02, (02) :124-126+129
[4]   慢性荨麻疹患者幽门螺杆菌检测的初步分析 [J].
孙琦巍 ;
李书云 ;
刘学彦 .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0, (04) :61-61
[5]  
胃肠疾病内镜、病理与超声内镜诊断彩色对照图谱[M].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 张亚历主编,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