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草)背景下黄土高塬沟壑区长武县粮食潜力及安全分析

被引:5
作者
张建军 [1 ,2 ]
张晓萍 [1 ,3 ]
郝明德 [1 ,3 ]
雷泳南 [1 ,2 ]
刘建祥 [1 ,2 ]
刘二佳 [1 ,3 ]
孙艳萍 [1 ,3 ]
机构
[1] 不详
[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重点实验室
[3] 不详
[4]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
[6] 不详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工程; 粮食生产潜力; 有效系数; 长武县; 黄土高塬沟壑区;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11.03.023
中图分类号
F327 [地方农业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202 ;
摘要
鉴于黄土高塬沟壑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和林果业迅速发展所带来的粮食-人口-资源矛盾问题,收集农业气象、耕地等数据,基于GIS技术,采用机制法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后的1993年和2009年黄土高塬沟壑区长武县粮食潜力和安全问题,明确了气候要素限制下长武县各层次粮食生产潜力及开发程度。长武县1993年到2009年可实现粮食潜力总量下降了7.8%,而实际粮食生产总量增产了4.0%,潜力实现率由61.58%增至68.59%。17a间,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了27.8%,单产平均提高44.1%,而人口增长了12.5%,人均播种面积下降了35.9%,人均粮食产量由320.1kg减少至296.0kg,下降了7.5%。温度和土地有效系数的提高是促进可实现粮食潜力增加的主要因素,耕地减少是限制粮食增幅的直接原因,单产提高是促进增产的主要因素。耕地减少、人口增加是该区粮食安全的核心问题,粮食单产的提高是维持该区粮食安全稳定的保障。针对该区粮食安全问题的严峻性,提出必须以全面提高粮食单产为目标,科学增加辅助能量投入,推进基本农田建设,大力推广耕地保育技术和持续高效现代农业。
引用
收藏
页码:231 / 23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基于GIS的甘肃省农业生产潜力研究 [J].
郑海霞 ;
封志明 ;
游松财 .
地理科学进展, 2003, (04) :400-408+437
[2]   黄土丘陵区安塞县县域粮食生产潜力及其开发 [J].
刘新卫 ;
陈百明 .
农业工程学报, 2004, (06) :286-290
[3]   基于GIS的中国土地生产潜力研究 [J].
党安荣 ;
阎守邕 ;
吴宏歧 ;
刘亚岚 .
生态学报, 2000, (06) :910-915
[4]   近40年中国东部地区夏秋粮作物农业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变化 [J].
谢云 ;
王晓岚 ;
林燕 .
资源科学, 2003, (02) :7-13
[5]   黄土高原苹果产业的比较优势与国际市场前景分析 [J].
李洁 ;
李壁成 ;
不详 .
水土保持研究 , 2005, (03) :165-167+183
[6]   黄土高原沟壑区长武县2009年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分析 [J].
张建军 ;
张晓萍 ;
陈凤娟 ;
马芹 ;
雷泳南 ;
万龙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1, 9 (02) :71-79
[7]  
黄土高原沟壑区粮食生产中的生态成本[J]. 李晓,谢永生,张应龙,李文卓.应用生态学报. 2010(12)
[8]  
1949-2008年黄土高原沟壑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分析——以陕西长武县为例[J]. 张建军,张晓萍,王继军,郝明德,徐金鹏.应用生态学报. 2011(03)
[9]   黄土高原南部特大旱年农田水分状况与作物产量反应──以陕西省长武县为例 [J].
李开元,邵明安 .
土壤通报, 1994, (04)
[10]   渭北旱塬农田水分条件及其产量效应的定量评价 [J].
李开元,李玉山 .
土壤通报, 1996, (02) :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