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利用方式对紫色土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被引:22
作者
侯春霞
骆东奇
谢德体
魏朝富
朱波
机构
[1] 西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重庆
[3] 重庆
[4] 四川 成都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紫色土; 有机质; 粘粒;
D O I
10.13718/j.cnki.xdzk.2003.05.024
中图分类号
S152.4 [土壤结构];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对不同利用方式下紫色土团粒结构、肥力状况及相互关系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顺序为:林草地>林地>耕地>菜地>草地>柑桔园地>梨园地;>0.2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为:林草地>林地>耕地>梨园地>菜地>草地>柑桔园地,>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数量及团聚体的水稳定性均与有机质的含量成正相关;粘粒除了与>5 mm的团聚体成负相关之外,与其余的粒级团聚体成正相关,团聚体与结构破坏率的关系较密切,结构破坏率与>5 mm和>0.25 mm团聚体均成正相关,而和水稳性团聚体成显著负相关,与有机质和粘粒的含量成负相关;分析结果同时也说明了有机质对团聚体的作用大于粘粒对团聚体的影响,而且团聚体含量主要与有机物的数量有关,受粘粒的影响较小。
引用
收藏
页码:467 / 470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岩溶山地土壤团粒结构的影响 [J].
李阳兵 ;
谢德体 .
水土保持学报, 2001, (04) :122-125
[2]   甘肃景电灌区土壤团聚体特征研究 [J].
李小刚 .
土壤学报, 2000, (02) :263-270
[3]   红壤复合胶体腐殖质的特性 [J].
郭成达 .
土壤通报, 2000, (01) :22-24+27+49
[4]   利用方式对红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J].
章明奎 ;
何振立 ;
陈国潮 ;
黄昌勇 .
土壤学报, 1997, (04) :359-366
[5]   不同利用方式下红壤结构的形成 [J].
姚贤良 ;
许绣云 ;
于德芬 .
土壤学报, 1990, (01) :25-33
[6]   太湖地区水稻土复合胶体的特性 [J].
傅积平 ;
张敬森 ;
熊毅 .
土壤学报, 1983, (02) :112-128+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