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杭州湾海区两次赤潮的调查与初步研究

被引:17
作者
杨鸿山
朱启琴
戴国梁
机构
[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关键词
营养盐; 初步研究; 低盐; 长江口; 扬子江口; 赤潮生物; 夜光虫; 杭州湾;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1982年8月20日,24日两天分别发生在普陀山东北海面(30°05′N、122°35′E)和长江口余山以东海面(31°30′N、122°35′的两次赤潮进行了调查与初步研究。认为这两次赤潮都发生在高温、低盐海域,赤潮生物为夜光虫(Noctiiuta miliars)和少量铠角虫(Ceratium)。研究表明,赤潮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夏季长江洪水期径流携带丰富的营养盐,造成了夜光虫的大量繁殖。另外,河口区的高温、低盐和两次强台风的影响都能加速赤潮的形成。
引用
收藏
页码:23 / 27
页数:5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