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2 条
新栽培区尾叶桉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
被引:11
作者:
谢伟东
[1
]
温远光
[1
]
周敏毅
[1
]
梁宏温
[1
]
刘世荣
[2
]
陈放
[3
]
机构:
[1] 广西大学林学院
[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3]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来源:
基金: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关键词:
森林生态;
尾叶桉;
人工林;
生物量;
生产力;
枯梢率;
新栽培区;
田林县;
D O I:
10.14067/j.cnki.1673-923x.2007.05.012
中图分类号:
S792.39 [桉];
学科分类号:
0829 ;
0907 ;
摘要:
采用收获法和相对生长法对田林县不同年龄尾叶桉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尾叶桉林分生物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0.4年生林分生物量为6.18 t/hm2,2.4年生林分为32.09 t/hm2,4.4年生林分为80.59 t/hm2;不同年龄林分的净生产量分别是14.82 t/(hm2.a)(0.4年)、13.02 t/(hm2.a)(2.4年)和19.90 t/(hm2.a)(4.4年);不同林分尾叶桉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存在较大差异,在林分生长初期,以枝条和叶所占比例较高,干材比例较小,随着林分年龄的增长,干材和根的比例明显增大,叶的比例有所下降;不同年龄林分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的大小顺序为:0.4年生林分为枝(37.54%)>叶(31.38%)>干材(14.77%)>根系(11.69%)>皮(4.62%),2.4年生林分为干材(50.83%)>根(18.43%)>枝(12.32%)>皮(10.22%)>叶(8.20%),4.4年生林分为干材(47.29%)>枝(18.42%)>根(14.73%)>叶(10.80%)>皮(8.75%);造林后第2年林分的平均枯梢率为84.62%,第3年为63.46%,枯长率分别为21.64%和27.15%.田林县尾叶桉具有较高的生物生产力,但林木干材比例偏低、枝和叶比例偏高以及枯梢严重等影响着林分的生长量和经济产量.
引用
收藏
页码:13 / 18
页数:6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