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液及脑脊液纤溶活性的研究

被引:9
作者
崔元孝
张清华
机构
[1] 山东大学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内科
关键词
脑脊液;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D-二聚体; 蛛网膜下腔出血;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3.35 [蛛网膜下腔出血];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及脑脊液(CSF)中纤溶活性的变化规律及正常CSF中的纤溶状态。方法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活性(tPA:A)及纤溶酶原抑制物的活性 (PAI:A)测定采用发色底物法,纤溶酶原抑制物-1(PAI-1)及D-二聚体(D-D)定量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血及CSF标本在SAH后0-3 d(急性期),4-9 d(再出血高峰期),及 14-21 d(吸收期)留取三次;正常对照组留取一次。结果 SAH患者血液中,急性期tPA:A显著低于对照组,并随病程延长显著升高,至14-21 d达正常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意义;急性期PAI:A 及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并随病程延长而显著降低,至14-21 d降至正常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意义;各期PAI-1含量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意义。对照绀CSF中,测不到tPA:A及PAI:A及 PAI-1,D-D测得值很小,为(0.28±0.36)mg/L。 SAH患者CSF中,各期测不到tPA:A及PAI:A,但 PAI-1含量急性期显著升高并随病程延长而显著降低,D-D急性期显著升高并随病程延长而显著降低,至14-21 d 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SAH后血中不存在纤深活性亢进。对照组CSF中不含有纤溶酶系。SAH患者CSF中纤溶活性急性期升高而后降低,于14-21 d恢复到正常水平。再出血高峰期血及CSF中反映纤溶活性的指标变化均显著低于急性期,提示再出血与血及CSF中纤溶活性无关。故SAH后不宜长期大剂量应用抗纤溶药物来预防再出血。
引用
收藏
页码:494 / 497
页数:4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