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2006年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

被引:66
作者
武力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关键词
城乡关系; 二元结构; 剪刀差; 城市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9 [中国经济史];
学科分类号
060207 ; 020103 ;
摘要
1978年以前,农民和乡村对工业化和城市的支持,主要是通过提供农业产品的剩余来为工业化提供积累和降低成本。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至2003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城乡“二元经济”的解体,农民和乡村对工业化和城市的支持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农业剩余来支持工业化和城市的比重越来越低,而通过农民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和乡村资源(资金和土地等)来支持工业化越来越成为主体。2004年以来,中央政府对城乡关系作了重大调整,使其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
引用
收藏
页码:23 / 31+76 +7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中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改革问题研究 [J].
朱守银 .
经济研究参考, 2001, (06) :36-48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M].王伟光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3]  
中国统计摘要.[M].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4]  
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M].()麦迪森(AngusMaddison)著;李德伟;盖建玲译;.改革出版社.1997,
[5]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6]  
当代中国的人口.[M].王维志等撰稿;许涤新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手册.[M].高岩;浦善新 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
[8]  
中国统计年鉴.[M].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