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涉案主体的身份特征看影响性刑事诉讼中的司法与民意——以2005—2014年《南方周末》评选的55件影响性刑事案件为例

被引:7
作者
徐光华
机构
[1] 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身份; 弱势主体; 强势主体; 刑事司法; 民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5.2 [刑事诉讼法]; D926 [司法制度];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摘要
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民众对刑事司法寄予了过度的期待,刑事司法与民意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张。弱势主体犯罪或被害的刑事个案,其生存状况、犯罪原因、被害原因等所折射出的社会问题是民众关注案件的重要原因。基于强势主体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民众更愿意通过对案件的关注、将案件事实的公开化来约束其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刑事个案中加害与被害双方的身份差异愈为明显,案件就愈易受到关注。民意表达易受涉案主体身份特征的影响,在相当程度上忽略了案件事实及法律适用本身,更多是对案外因素的关注,民意表达更多地呈现出社会问题司法化的特征。应加速推进社会改革,建立健全公平、平等的社会运行机制,进而改变身份不平等的社会现状,并进一步厘清司法本身的职能定位,区分社会问题与司法问题的解决路径。
引用
收藏
页码:83 / 9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从影响性刑事案件反映的社会问题看刑事司法与民意——以2005年至2013年的119个影响性刑事案件为例 [J].
徐光华 ;
艾诗羽 .
法学杂志, 2014, 35 (10) :111-120
[2]   虚拟社会分层——兼与现实社会分层比较 [J].
胡建国 ;
博昊渊 .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32 (04) :90-97
[3]   户口、职业隔离与中国城镇的收入不平等 [J].
吴晓刚 ;
张卓妮 .
中国社会科学, 2014, (06) :118-140+208
[4]   法律基本原则与普通公民的量刑决策——来自实验的证据 [J].
李维维 ;
杨群 ;
张庆林 ;
曾建敏 .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13 (03) :245-248
[5]   从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走向国家补偿 [J].
熊秋红 .
人民检察, 2013, (21) :11-16
[6]   公众参审的实践进路之探讨 [J].
石艳芳 ;
李晓磊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3, (10) :47-55
[7]   涉诉舆论的面相与本相:十大经典案例分析 [J].
周安平 .
中国法学, 2013, (01) :160-174
[8]   10年100件公众关注刑事案件的普遍性问题探究 [J].
饶辉华 .
法律适用, 2013, (01) :8-13
[9]  
于建嵘 百姓为何仇官仇富?[J]. 陈样平.时代人物. 2012(11)
[10]   “舆情再审”:司法决策的困境与出路 [J].
徐阳 .
中国法学, 2012, (02) :18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