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区1959年至2005年降水过程的持续性特征与减灾对策

被引:26
作者
彭锐 [1 ,2 ]
黄河清 [1 ]
郑林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鄱阳湖区; 洪涝; 干旱; 持续性; 时间尺度; 减灾;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616 [降水引起的灾害];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鄱阳湖区长期遭受洪涝与干旱的侵扰,严重影响着当地的社会生产与活动。为探索减少这一地区洪涝与干旱灾害的有效对策,本研究采用时序距平分析法与基于分形理论的极差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详细分析了鄱阳湖区1959年~2005年近50年来降水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虽然该地区的降水量在1年长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过程主要为分形式的布朗运动,具有长记忆特性,或持续性,但不同站点年降水量序列的分形维度差异很大,彼此相似程度不高。当时间尺度为5年时,Hurst指数在整个区域上的平均值要远比时间尺度为1年时的相应值更接近1.0,而当时间尺度为10年时,鄱阳湖区各站点降水量距平变化的过程呈现高度的一致性,50年来总体以少水期与多水期交替出现的形式变化。特别重要的是,湖区在3月~6月因降水多可能造成洪涝灾害年份的出现具有约10年长的周期。相反,湖区在7月~10月和11月~2月因降水少可能造成旱灾年份的出现尽管并不完全同步,但却均拥有约30年长的周期。持续如此长的少水期使得大量湖区湿地被逐步开耕,因此在鄱阳湖区有效地实施退田还湖补偿政策不仅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恢复,而且还可极大地减小特大洪水时整个区域遭受灾难性后果的几率与范围。
引用
收藏
页码:731 / 742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黄河流域径流演变的持久性测度 [J].
燕爱玲 ;
黄强 ;
王义民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07, (11) :27-30
[2]  
鄱阳湖区干旱的定量判别与变化特征[J]. 闵骞.水资源研究. 2007(01)
[3]  
鄱阳湖区干旱的定量判别与变化特征[J]. 闵骞.水资源研究. 2007 (01)
[4]   鄱阳湖区干旱与变化 [J].
闵骞 .
江西水利科技, 2006, (03) :125-128
[5]   1998年前后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J].
蔡海生 ;
朱德海 ;
赵小敏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5, (06) :88-93
[6]   基于模糊信息分析的洪水预报 [J].
冯利华 ;
张行才 ;
贾春瑶 .
灾害学, 2005, (02) :34-36
[7]   退田还湖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鄱阳湖区为案例 [J].
钟瑜 ;
张胜 ;
毛显强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2, (04) :48-52
[8]   中国陆地区域气象要素的空间插值 [J].
林忠辉 ;
莫兴国 ;
李宏轩 ;
李海滨 .
地理学报, 2002, (01) :47-56
[9]   鄱阳湖1998年洪水特征 [J].
闵骞 .
水文, 2001, (03) :55-58+39
[10]   R/S分析在大气降水丰枯变化趋势预测中的应用 [J].
冯利华 ;
吴樟荣 .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2001, (01) :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