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迷因

被引:36
作者
窦东徽 [1 ]
刘肖岑 [2 ]
机构
[1]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心理学系
[2] 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
关键词
迷因; 网络迷因; 社会心理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849 [应用心理学];
学科分类号
040203 ;
摘要
所谓"迷因"(meme),是为解释文化信息传递模式而创造的一个概念,指作为承载文化信息的基本单位,可以通过文字、语言、姿势、仪式或其他可模仿的现象在个体心智之间的传播,这种传播能够直接塑造和生成社会群体的某种关键行为或思维方式。迷因在互联网上的快速复制和传播构成了"网络迷因"现象。传统迷因论在对网络迷因的复制、传播、保持和衰退的机制解释上存在过度强调生物学类比的倾向,而基于社会心理学的分析则表明,网络迷因的"自我复制"实际是基于传播者的模仿意愿和行为;这种传播并非"传染"而是依赖于个体寻求社会认同的心理需要和个体从众博弈的决策结果;它的保持既取决于信息本身的特性,也与个体的偏好存在关联;它的变异与个体认知能力限制及社会互动有关;它的消退与再生涉及个体对信息的适应和去习惯化,以及潮流领导者的风格嬗变和领导权让渡。从社会心理学角度重新审视网络迷因现象,不仅有助于将迷因学现有理论与相关学科的实证结果建立关联,还有利于深入理解网络迷因这一与公共生活关联日益紧密的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从而对其进行更为有效的预测、控制和利用。
引用
收藏
页码:38 / 48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模因论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 [J].
付惠英 ;
白丽梅 .
出国与就业(就业版), 2011, (05) :87-88
[2]   国内近五年来模因论研究述评 [J].
吴燕琼 .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23 (03) :81-84
[3]   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 [J].
张莹瑞 ;
佐斌 .
心理科学进展, 2006, (03) :475-480
[4]   语言中的模因 [J].
何自然 .
语言科学, 2005, (06) :54-64
[5]   当代社会变迁之技术逻辑——卡斯特尔网络社会理论述评 [J].
谢俊贵 .
学术界, 2002, (04) :191-203
[6]  
传播与社会影响[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法)加布里埃尔·塔尔德(GabrielTarde)著, 2005
[7]  
社会理论的基础[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美)詹姆斯·S.科尔曼(JamesS.Coleman)著, 1999
[8]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何自然编著, 1997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人民出版社 , 马克思, 1972
[10]  
Mimicry in social interaction: Benefits for mimickers, mimickees, and their interaction[J] .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 201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