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人的本质问题及其哲学意义

被引:6
作者
杨学功
机构
[1] 北京大学哲学系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 人的本质; 实践; 社会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 人类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038 [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学科分类号
010101 ;
摘要
马克思哲学内在地蕴含着人学维度,但又不能把它等同或归结为人本主义。长期以来,马克思哲学中人的维度之所以被遮蔽,是因为传统教科书所奉行的哲学解释框架的固有缺陷。只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才能对人的问题求得合理的解答。马克思在《巴黎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早期著述中,分别从实践和社会关系两种视角对人的本质做了规定。这是两个不同而又互相关联的视角,如果说实践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或一级本质,那么由实践活动所形成和派生的社会关系就是人的二级本质或次生本质。实践作为人的"类本质"有两种基本含义:一是指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即历史地发展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二是指作为历史运动最高目的的、符合人的自由本性的活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或"自由王国"。它们都是马克思意义上的"人类学"概念,前者可称为"历史人类学",后者可称为"哲学人类学"。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必须涵盖这两种意义的"人类学"概念,否则就难以避免"经济决定论"的指控。而按照"经济决定论"的解释,马克思哲学中人的维度将始终处于被遮蔽之中,不可能获得内在肯定和确认。
引用
收藏
页码:1 / 8+169 +16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德)马克思;(德)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1,
[2]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1999,
[3]  
费尔巴哈.[M].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88,
[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 著;刘丕坤 译.人民出版社.1979,
[5]  
剩余价值理论.[M].马克思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人民出版社.1975,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马克思;恩格斯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