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二、三叠系界线岩石地层的次生磁化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6
作者
刘育燕
朱宗敏
袁爱华
邓胜徽
刘本培
桂仁菊
郑宏瑞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北京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研究院
[3] 朝鲜金策综合工业大学
[4]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湖北武汉
[5] 湖北武汉
[6] 北京
[7] 平壤
[8] 河北石家庄
关键词
古地磁学; 次生磁化; 逐步地层展平校正; 太原; 宁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4.6 [新生代(界)];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摘要
在太原西山剖面自上石盒子组 1段至刘家沟组底部采集定向标本 131个 ,在宁武孙家沟剖面自石千峰组至刘家沟组采集定向标本 5 8个 ,进行了古地磁学研究。逐步地层展平校正表明 ,两剖面所获得的剩磁分别为校正系数等于 0 .5和 0 .6时的次生磁化。经与公认的华北陆块古地磁学数据对比 ,前者剩磁的产生时间应为晚三叠世 ,而后者的产生时间则应为白垩纪。岩石地层次生磁化的构造地质学意义为 :晚三叠世 ,山西断块成为统一中国大陆的一部分 ;白垩纪 ,太原地区以隆升为主 ,宁武地区在隆升的同时发生岩层变形 ;新生代 ,山西断块在隆升的同时 ,中部产生断陷 ,但岩层变形不明显 ;宁武地区明显的盖层褶皱大体形成于白垩纪 ,而山西现今的地貌高度则至少来自于印支以及燕山两期构造活动的长期隆升。
引用
收藏
页码:437 / 44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Paleomagnetic constraints on the tectonic history of the major blocks of China duing the Phanerozoic [J].
Zhu Rixiang ;
Yang Zhenyu ;
Wu Hanning ;
Ma Xinghua ;
Huang Baochun ;
Meng Zifang ;
Fang Dajun .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 1998, 41 (Suppl 2) :1-19
[2]   Apparent polar wander path and tectonic movement of the North China Block in Phanerozoic [J].
Yang Zhenyu ;
Ma Xinghua ;
Huang Baochun ;
Sun Zhiming ;
Zhou Yaoxiu .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 1998, 41 (Suppl 2) :51-65
[3]  
华北地块显生宙古地磁视极移曲线与地块运动.[J].杨振宇;马醒华;孙知明;黄宝春;周烑秀.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1998, S1
[4]  
中国主要地块显生宙古地磁视极移曲线与地块运动.[J].朱日祥;杨振宇;马醒华;吴汉宁;孟自芳;方大钧;黄宝春.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1998, S1
[5]  
山西沁水盆地三叠纪岩石古地磁学研究.[J].谈晓冬;刘椿;方大钧;许同春.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5, 07
[6]   中国黄土磁学性质与古气候意义 [J].
朱日祥 ;
李春景 ;
吴汉宁 ;
丁仲礼 ;
郭正堂 .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4, (09) :992-997
[7]   山西二叠系地层特征及变化规律 [J].
肖素珍 .
中国区域地质, 1985, (04) :1-14
[8]   山西的陆相三叠系石千峰群和二马营群 [J].
刘鸿允 ;
刘宪亭 .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1984, (02) :137-156
[9]  
中国地图册.[M].中国地图出版社编;.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