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4 条
试用地球系统科学观解读2004年印度洋地震海啸
被引:3
作者:

吕林素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来源:
关键词:
地球系统科学;
地震海啸;
印度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1.25 [海啸];
学科分类号:
摘要:
2004年印度洋地震海啸是本世纪初全球发生的最为惨重的自然灾害。这次地震海啸涉及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甚至还有地外星球和月球的作用,造成能量与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与传递,说明地球是一个完整的统一整体。因此,对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必须采用地球系统科学观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并用信息化、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地球科学观来研究和防御地震海啸。
引用
收藏
页码:209 / 21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苏门答腊地震对柴达木地方震的触发作用
[J].
马寅生
;
史大年
;
安美建
;
王小凤
;
霍光辉
;
李国歧
;
尹成明
;
张西娟
;
施炜
;
杜建军
.
地质力学学报,
2005, (02)
:110-116

马寅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史大年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安美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王小凤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霍光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李国歧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尹成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张西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施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杜建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2]
印度洋海啸及其启示
[J].
晋向平
;
孙计军
.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 (09)
:170-171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孙计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
[4]
印尼地震海啸及其相关的地球物理现象
[J].
陈颙
;
陈棋福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5, (01)
:112-117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棋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震局
[5]
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安达曼大地震构造特征及地震海啸灾害
[J].
马宗晋
;
叶洪
.
地学前缘,
2005, (01)
:281-287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6]
地球系统科学提出前我国科学界的某些思维
[J].
郭增建
.
灾害学,
2005, (01)
:16-18

郭增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兰州
[10]
基于数值预报技术的日本新一代海啸预警系统
[J].
于福江
;
吴玮
;
赵联大
.
国际地震动态,
2005, (01)
:19-22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吴玮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北京,,北京,,北京,

赵联大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北京,,北京,,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