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氟的水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23
作者
丁丹 [1 ]
许光泉 [1 ]
何晓文 [2 ]
梁修雨 [1 ]
许志洋 [3 ]
机构
[1] 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
[2] 淮南联合大学化工系
[3] 不详
基金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淮北平原; 水化学成分; 水化学类型; 氟离子; 矿化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41.1 [普通水文地质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中的氟离子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化学成分(总硬度、矿化度、氟离子等)、水化学类型特征等基础上,运用统计方法分析了氟离子浓度与pH值、K++Na+浓度、Ca2+浓度、ρ(K++Na+)/ρ(Ca2+)比值、Mg2+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氟离子浓度随地下水pH值的增大而增大,与ρ(K++Na+)/ρ(Ca2+)比值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但是与K++Na+浓度、Ca2+浓度、Mg2+浓度之间并无明显的相关性。最后讨论了氟离子的影响因素,提出合理利用地下水的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64 / 6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安徽省高含氟地下水成因及其分布特征 [J].
邓英春 .
江淮水利科技, 2006, (02) :22-24
[2]   地下水中氟含量与温度、pH值、(Na++K+)/Ca2+的关系——以河南省永城矿区为例 [J].
张威 ;
傅新锋 ;
张甫仁 .
地质与资源, 2004, (02) :109-111+95
[3]   宿州矿区浅层地下水中氟的分布及形成机理 [J].
赵宏海 ;
沈传连 .
中国煤田地质, 1999, (03) :39-40+43
[4]   地下水中氟形成的控制因素及其分布规律 [J].
曾昭华 .
吉林地质, 1997, (04) :27-32
[5]   安徽省长江以北地区土壤水溶性氟含量及分布特征 [J].
郑路 .
农村生态环境, 1997, (03) :26-28+33
[6]   浅层地下水氟的溶解/沉淀作用的定量研究 [J].
曾溅辉 ;
刘文生 .
地球科学, 1996, (03) :105-108
[7]   高氟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及氟的赋存形式与地氟病患病率的关系──以华北平原为例 [J].
任福弘,曾溅辉,刘文生,张翠云 .
地球学报, 1996, (01) :8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