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刑法归责的走向——以过失的归责间隙为中心的讨论

被引:74
作者
储陈城
机构
[1] 安徽大学法学院
[2] 早稻田大学法务研究科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过失犯; 归责间隙; 机器人刑法;
D O I
10.19404/j.cnki.dffx.2018.03.004
中图分类号
D914 [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030609 ;
摘要
随着全面的人工智能时代即将到来,刑法作为回顾性法律,也需要对未来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提前性展望。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复杂性、裁量的独立性和行为自控性等特点,使得现实中会出现人工智能因过失导致的法益侵害,存在无法归责的空白地带。对此归责上的间隙,目前理论上形成了"机器人刑法"与"传统刑法修正"两套应对方案。机器人刑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防止技术发展的萎缩,但是在刑法的主体、刑罚正当化和自由意志等方面备受质疑。而传统刑法修正,虽然会保留刑法的本来面貌,但是会导致出现刑法介入过失犯的范围过宽的局面。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风险,社会应当在保障技术发展的长远目标的基础上,限缩过失犯的成立,保持刑法的最后手段性。
引用
收藏
页码:27 / 37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人工智能与法律的未来 [J].
郑戈 .
探索与争鸣, 2017, (10) :78-84
[2]   走向语言的共同体——对于当前法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的一点思考 [J].
黄涛 .
语言战略研究, 2017, 2 (05) :8-10
[3]   系统论视角下刑法修正案犯罪化限制及其根据 [J].
姜敏 .
比较法研究, 2017, (03) :71-87
[4]   积极刑法立法观在中国的确立 [J].
周光权 .
法学研究, 2016, 38 (04) :23-40
[5]   语言和意义的社会建构论 [J].
陈波 .
中国社会科学, 2014, (10) :121-142+207
[6]   论人格在定罪中的运用 [J].
陈忠林 ;
梅锦 .
现代法学, 2012, 34 (06) :136-145
[7]   论我国学术自由的宪法基础 [J].
王德志 .
中国法学, 2012, (05) :5-23
[8]   刑法的明确性问题:以《刑法》第225条第4项为例的分析 [J].
陈兴良 .
中国法学, 2011, (04) :114-124
[9]   自动柜员机刑法意义新探——基于对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解释的分析 [J].
杨开湘 ;
蒋凌申 .
东方法学, 2009, (04) :71-78
[10]   论期待可能性之判断 [J].
谢望原 ;
邹兵 .
法学家, 2008, (03) :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