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宇铜镍矿床的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对东疆镁铁-超镁铁质岩体源区和成因的制约

被引:79
作者
唐冬梅 [1 ,2 ]
秦克章 [1 ]
孙赫 [1 ,2 ]
苏本勋 [1 ,2 ]
肖庆华 [1 ,2 ]
程松林 [3 ]
李军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六地质大队
关键词
天宇Cu-Ni矿床; 岩石地球化学; 锆石LA-ICP-Pb定年; Lu-Hf同位素; 地壳混杂; 东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41 [铜];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天宇镁铁-超镁铁质岩体位于新疆中天山地块与觉罗塔格构造带的分界断裂——沙泉子深大断裂的南侧约5km。岩体呈向北陡倾的岩墙状,地袁出露面积约0.056km2。该杂岩体主要由辉长岩、辉石岩、辉橄岩和橄榄岩相组成,橄辉岩、辉橄岩和橄榄岩是主要的Cu、Ni赋矿岩相。镁铁-超镁铁岩的主量元素含量显示,天宇岩体属拉斑玄武岩成因系列,m/f为1.44~3.61,平均值为2.25,为铁质超基性岩(m/f=2~6.5)。稀土元素标准化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富集型,Eu弱负异常或无异常,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说明岩体的同源性。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说明源区可能有陆壳物质的混染。Nb/Hf、Ce/Pb、Nb/U、La/Sm、Th/Nb比值显示岩体可能经受上地壳物质的混染。锆石的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表明,岩体形成年龄为290.2±3.4Ma,与东天山地区镁铁-超镁铁质杂岩体的形成时间一致。锆石的Lu/Hf比值比较均一,且(176Hf/177Hf)i变化很小,说明源区性质比较单一。锆石的(176Hf/177Hf)i值为0.282625~0.282770,相应的εHf(t)均为正值 (1.10~6.06),Lu-Hf的单阶段模式年龄(tDM1)为674~884.7Ma,平均年龄为799Ma,比岩体的U-Pb年龄大,显示岩浆来源于亏损地幔或者源区有壳源物质的加入。上述岩石地球化学、年代学特征,为晚古生代古亚洲洋向南俯冲提供了佐证。
引用
收藏
页码:817 / 831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36 条
[1]   哈密地区新发现铜镍硫化物矿床成岩成矿时代的测定及讨论 [J].
王虹 ;
屈文俊 ;
李华芹 ;
陈世平 .
地质学报, 2007, (04) :526-530
[2]   东天山图拉尔根、白石泉铜镍钴矿床钴、镍赋存状态及原岩含矿性研究 [J].
秦克章 ;
丁奎首 ;
许英霞 ;
孙赫 ;
徐兴旺 ;
唐冬梅 ;
毛骞 .
矿床地质, 2007, (01) :1-14
[3]   新疆东天山白石泉Cu-Ni硫化物矿床杂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矿床成因和构造背景的制约 [J].
李金祥 ;
秦克章 ;
徐兴旺 ;
孙赫 ;
程松林 ;
吴华 ;
莫新华 .
矿床地质, 2007, (01) :43-57
[4]   东天山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带岩石特征及铜镍成矿作用 [J].
孙赫 ;
秦克章 ;
徐兴旺 ;
李金祥 ;
丁奎首 ;
许英霞 ;
三金柱 .
矿床地质, 2007, (01) :98-108
[5]   大别山超高压榴辉岩和花岗片麻岩中锆石Lu-Hf同位素研究 [J].
郑永飞 ;
陈仁旭 ;
张少兵 ;
唐俊 ;
赵子福 ;
吴元保 .
岩石学报, 2007, (02) :317-330
[6]   东天山图拉尔根铜镍钴硫化物矿床岩相、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 [J].
孙赫 ;
秦克章 ;
李金祥 ;
徐兴旺 ;
三金柱 ;
丁奎首 ;
惠卫东 ;
许英霞 .
中国地质, 2006, (03) :606-617
[7]   新疆北山地区中坡山北镁铁质岩体岩石地球化学与岩石成因 [J].
姜常义 ;
程松林 ;
叶书锋 ;
夏明哲 ;
姜寒冰 ;
代玉财 .
岩石学报, 2006, (01) :115-126
[8]   新疆东天山白石泉铜镍矿床基性-超基性岩体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古亚洲洋闭合时限的制约 [J].
毛启贵 ;
肖文交 ;
韩春明 ;
孙敏 ;
袁超 ;
闫臻 ;
李继亮 ;
雍拥 ;
张继恩 .
岩石学报, 2006, (01) :153-162
[9]   新疆香山铜镍硫化物矿床Re-Os同位素测定 [J].
李月臣 ;
赵国春 ;
屈文俊 ;
潘成泽 ;
毛启贵 ;
杜安道 .
岩石学报, 2006, (01) :245-251
[10]   中天山白石泉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岩石学与矿物学研究 [J].
柴凤梅 ;
张招崇 ;
毛景文 ;
董连慧 ;
张作衡 ;
叶会寿 ;
吴华 ;
莫新华 .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6, (01)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