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及毗邻海域粪大肠菌和细菌总数在夏秋季的变化附视频

被引:4
作者
方涛 [1 ,2 ]
李道季 [2 ]
唐静亮 [3 ]
王益鸣 [3 ]
刘志刚 [3 ]
丁平兴 [2 ]
何松琴 [3 ]
机构
[1] 淮海工学院海洋学院
[2]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3] 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
关键词
长江口; 杭州湾; 舟山海域; 粪大肠菌群; 细菌;
D O I
10.13984/j.cnki.cn37-1141.2010.03.001
中图分类号
Q938.8 [水生微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05 ; 100705 ;
摘要
2005年夏、秋季对长江口及毗邻海域(长江口、杭州湾和舟山海域)进行了粪大肠菌群和细菌总数的调查研究,并分析了近10年来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夏季长江口及毗邻海域表层水体分大肠菌数平均值<20个/L,仅长江口的西部海域粪大肠菌群数量在40~80个/L之间,其余海域基本未检出;秋季表层水体粪大肠菌群数量平均为101个/L,变幅范围为<20~24000个/L,其中横沙一带海域存在1个数量为105个/L以上的高值区;夏季长江口及毗邻海域表层水体细菌总数平均为6.4×102cfu/mL,变幅范围为2.0×102~7.3×103cfu/mL,高值区位于舟山群岛以东海域、长江口的中北部及南部等海域,细菌总数在103cfu/mL以上;秋季表层水体细菌总数平均为4.7×103cfu/mL,明显高于夏季,变幅范围为1.3×103~1.8×104cfu/mL,高值区主要出现在长江口东南部、杭州湾西部、舟山海区的中北部等海域,细菌总数在104~105cfu/mL之间;1996—2005年期间,全海域及各海区粪大肠菌群数量在1999年均达到最高,然后逐渐下降,在1996—1999年间海域的细菌数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00年以后数量逐渐减少,估计与海域的有机污染程度下降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36 / 4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底栖生物分布及与低氧区的关系研究 [J].
王延明 ;
李道季 ;
方涛 ;
刘志刚 ;
何松琴 .
海洋环境科学, 2008, (02) :139-143+164
[2]   秋季东、黄海异养细菌(Heterotrophic Bacteria)的分布特点 [J].
赵三军 ;
肖天 ;
岳海东 .
海洋与湖沼, 2003, (03) :295-305
[3]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BACTERIA,ATP AND THE RELATIONS WITH RESPIRATION RATES AND PHYTOPLANKTON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EAST CHINA SEA[J]. 史君贤,C.Courties,陈忠元,M.N.Hermin,宁修仁.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1992(03)
[4]   长江口区海水及沉积物中异养细菌的生态分布 [J].
史君贤 ;
郑国兴 ;
陈忠元 ;
王苏联 .
海洋通报, 1984, (06) :59-63
[5]   长江口及邻近陆架海区细菌与沉积物相互关系的初步探讨 [J].
郑国兴 ;
史君贤 ;
陈忠元 ;
胡锡钢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82, (06) :743-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