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岗岩变形破坏的阶段性模型——应力速度及预存微裂纹密度对断层形成过程的影响

被引:9
作者
雷兴林
佐藤隆司
西泽修
机构
[1]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
[2]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 テ茨城县筑波市东中央第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3] 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4] 北京
[5] テ茨城县筑波市东中央第
关键词
岩石破坏实验; 声发射; 断层成核; 亚临界破裂扩展; b值;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9 [实验岩石学、工艺岩石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依据对具有较高微裂纹密度的筑波花岗岩和极低微裂纹密度的花岗斑岩 2种极端的岩石标本、在等应力速率的快速加载 (约 6MPa/min)和蠕变加载 (轴向应力保持在约 95 %破坏强度 ) 2个极端的加载条件下的实验结果 ,讨论了预存微裂纹密度与加载速度对多晶质结晶岩变形破坏过程的影响。实验中利用高速多通道声发射波形数字记录系统 (每秒可记录多达 5 0 0 0个声发射事件的 32通道波形 ) ,获得了岩石标本破坏前微破裂活动的详细时空分布数据。声发射的发生率、震级 -频度关系中的b值及震源的空间分布揭示出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微破裂活动具有 3个典型阶段 :初期阶段、第 2阶段和成核阶段。尤其是在成核阶段 ,还观测到发生率和b值有大幅度前兆性起伏。一般而言 ,在相同加载条件下预存微破裂密度越高 ,或对同一岩石加载速度越慢 ,对应的断层成核过程就越长 ,因此最终破坏的可预报性也越高。为了进一步探讨微破裂活动的阶段性特征及其物理本质 ,还利用亚临界破裂扩展模型对声发射数据进行了理论分析。
引用
收藏
页码:436 / 449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标本非均匀性对岩石变形声发射时空分布的影响及其地震学意义 [J].
马胜利 ;
雷兴林 ;
刘力强 .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01) :127-1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