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 条
缺血后处理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
被引:8
作者:
姚树桐
[1
]
李玉珍
[1
]
刘秀华
[1
]
王家富
[2
]
机构:
[1]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生理学研究室
[2] 泰山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来源:
关键词:
缺血后处理;
缺血再灌注损伤;
小肠;
微循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363 [病理生理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变化的影响。方法:6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后处理(I-postC)组及缺血预处理(IPC)组,分别于再灌注2h、12h观测肠系膜微循环、肠壁血流量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并按Hackel氏分度法判定肠道出血损伤情况。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平均动脉压、±dp/dtmax明显降低(P<0.05),小肠明显水肿、出血,Hackel氏分度显著升高(P<0.01);I-postC组与IPC组动脉压和±dp/dtmax明显高于I/R组(P<0.05),上述小肠病理变化明显减轻(P<0.05);I-postC明显减轻I/R所致的细动静脉收缩(P<0.05)、血流速度减慢(P<0.05)和微血管内白细胞贴壁滚动、粘附;肠缺血再灌注2h时,I-postC组肠壁血流量降低程度较I/R组减轻(P<0.05),与IPC的保护效果接近。结论:I-postC通过改善微循环减轻小肠I/R损伤。
引用
收藏
页码:1 / 4+75
+75-76
页数:7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