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暴雨过程中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的机制分析

被引:3
作者
李燚 [1 ]
陆维松 [2 ]
濮梅娟 [3 ]
邵海燕 [2 ]
陶丽 [2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3] 江苏省气象局气象台
基金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关键词
非线性; 亚临界对称不稳定; 暴雨; 扰动;
D O I
10.13878/j.cnki.dqkxxb.2008.03.019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对2005年7月5日20时—12日08时淮河流域、安徽中北部的降水过程诊断分析,并利用WRF模式对7月6日08时—7日20时安徽中部的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2005年7月5日20时—12日08时降水过程可分为2大段,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可能是该时段强降水形成的重要机制;(2)u和v两分量扰动增强均超前于暴雨的增强,并对强暴雨的发生有指示作用;非地转作用达最强和冷暖空气达最强分别对强暴雨发生也有12或24 h的指示作用;(3)得到降水强度、高低空急流及其扰动风场这5者极大值的时空配置;(4)得到暴雨前期,高低层涡度场和散度场的时空配置特征。由以上4点及垂直上升气流的变化提出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激发强暴雨形成的新的物理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340 / 351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TBB资料的处理及应用 [J].
傅昺珊 ;
岳艳霞 ;
李国翠 .
气象, 2006, (02) :40-45
[2]   四川淮河流域暴雨成灾 台风登陆浙闽损失严重 [J].
董林 .
气象, 2005, (10) :90-93
[3]   淮河流域暴雨成灾 台风海棠风大雨强 [J].
宋艳玲 .
气象, 2005, (10) :94-95
[4]   中尺度扰动不稳定的数值研究 [J].
张铭 ;
邓冰 .
大气科学, 2005, (02) :249-258
[5]   高强度降水过程形成和发展的一种机制分析 [J].
吴海英 ;
曾明剑 ;
沈树勤 ;
濮梅娟 ;
王啸华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5, (01) :101-107
[6]   “1998年二度梅”暴雨与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的初步研究 [J].
夏瑛 ;
陆维松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4, (05) :595-605
[7]   β中尺度扰动的不稳定增长率分布 [J].
施连俊 ;
张立凤 .
气象科学, 2002, (03) :273-278
[8]   一次江淮暴雨的MPV及对称不稳定研究 [J].
李耀辉 ;
寿绍文 .
气象科学, 2000, (02) :171-178
[9]   中尺度对称不稳定的诊断应用 [J].
刘子臣 ;
张健宏 ;
梁生俊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7, (03) :133-137
[10]   对称不稳定理论及其应用问题(二)非线性理论 [J].
丁一汇,沈新勇 .
应用气象学报 , 1994, (04) :470-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