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现代:主义的诉求与建构

被引:50
作者
王建疆
机构
[1]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关键词
别现代; 语界; 诉求; 建构; 后现代之后; 多级跨越; 系统识别;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0 [文化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 ; 0503 ;
摘要
别现代,一个类似于解构主义"延异"的汉语创造,其实质是对语界的坚守,是在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纠葛中,别出新路的思想发现、理论建构和主义创造,是我国学术界理论创新和主义诉求的回音。别现代既是后现代之后的历时形态,又是前现代、后现代、现代共处的共时形态,但它的思想取向面向未来。别现代的精要在于不是跟着后现代去做后现代布置好的作业,相反,是预设在后现代之后以回首俯视的方式,展开自己的话语体系和主义建构。别现代这种主义究其形态特征而言,是立足于中华本土的跨越了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跨越主义和未来关怀。别现代所以要在西方后现代理论盛行之时被提出,是基于中国与西方在发展层级上的代差而导致的主义上的诸多错位,以及随之而来的盲目、困惑和尴尬。别现代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别现代立足于中国现实和中国问题,同时又关注全球问题。就思想建构而言,别现代具有重要的、迫切的现实意义。别现代不同于西方描述中国革命的所谓"另类现代性",而是一种具有系统识别功能和理论张力的主义。它具有明显的理论前瞻性、时代跨越性、综合创造性和民族性的特点。
引用
收藏
页码:72 / 7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现代性的终结与全球性的未来 [J].
赵汀阳 .
文化纵横, 2013, (04) :81-91
[2]   中国美学:主义的缺位与重建——与王洪岳教授商榷 [J].
王建疆 .
探索与争鸣, 2012, (07) :25-30
[3]   中国美学:主义的喧嚣与缺位——百年中国美学批判 [J].
王建疆 .
探索与争鸣, 2012, (02) :22-26
[4]   “启蒙的反思”学术座谈 [J].
杜维明 ;
黄万盛 ;
秦晖 ;
李强 ;
徐友渔 ;
赵汀阳 ;
谢文郁 ;
高全喜 ;
陈来 ;
彭国翔 ;
杨学功 ;
杨立华 ;
干春松 ;
卢风 ;
唐少杰 ;
牛可 ;
叶苇 .
开放时代, 2006, (03) :4-56
[5]   现代性的中国面孔 [J].
李欧梵 ;
季进 .
文艺理论研究, 2003, (06) :2-22
[6]   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J].
李欧梵 .
文学评论, 1999, (05) :129-139
[7]   后殖民主义批评∶从西方到中国 [J].
刘康 ;
金衡山 .
文学评论, 1998, (01) :150-160
[8]  
后现代主义的幻象.[M].(英)特里·伊格尔顿(TerryEagleton)著;华明译;.商务印书馆.2000,
[9]  
王国维文集.[M].姚淦铭;王燕 编.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