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LPI的南京城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现状分析

被引:10
作者
丛俊
吴新
鲁端峰
赵长遂
机构
[1] 东南大学洁净煤发电及燃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电称低压冲击器; 可吸入颗粒物; 气象因子; 粒径分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采用电称低压冲击器(ELPI)对南京城区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分布和质量浓度进行连续在线测量,得到了南京城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日变化特征,表明其呈现双峰、双谷分布,夜间高,白天低,上午高,下午低;结合气象参数,研究了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变化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此外,对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也进行了研究,可以看出,南京地区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成分是细颗粒(PM2.5),粒径在0.028~2.31μm的颗粒物占可吸入颗粒物的98%~99%。
引用
收藏
页码:46 / 48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北京市采暖期大气中PM10和PM2.5质量浓度变化分析 [J].
鲁兴 ;
吴贤涛 .
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6) :487-490
[2]  
北京地区PM10和PM2.5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J]. 于建华,虞统,魏强,王欣,时建纲,李海军.环境科学研究. 2004(01)
[3]   北京地区PM10污染的气象特征 [J].
王淑英 ;
张小玲 .
应用气象学报, 2002, (S1) :177-184
[4]   南京市空气中颗粒物PM10、PM2.5污染水平 [J].
黄鹂鸣 ;
王格慧 ;
王荟 ;
高士祥 ;
王连生 .
中国环境科学, 2002, (04) :47-50
[5]  
中国PM2.5污染状况和污染特征的研究[J]. 王玮,汤大钢,刘红杰,岳欣,潘志,丁焰.环境科学研究. 2000(01)
[6]   大气气溶胶研究新动向 [J].
汪安璞 .
环境化学, 1999, (01) :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