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再生稻种植区划初探附视频

被引:11
作者
李实■
杨明均
崔明新
机构
[1] 四川农业大学
[2] 四川省农牧厅
关键词
水稻; 再生稻; 种植区划;
D O I
10.16213/j.cnki.scjas.1989.02.001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根据1987,1988两年四川省各地再生稻大面积生产结果,结合分析四川省1951~1980年的地面气象资料,从巩固和发展一季杂交中稻——再生稻这一新耕作制度出发,就四川省再生稻合理区域布局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两年再生稻单产稳定在75公斤、100公斤以上的县(市),大多分布在盆南长江河谷区,其面积分别占同年全省再生稻面积的67.30%和68.05%,两年单产比区外各县平均高4.92%和17.82%。区内多数县9月上旬平均温度在25℃以上,中旬在22℃以上,下旬在21℃以上。2.研究了四川省盆地内部份县海拔高度对8~10月旬均温回归关系,大约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8月各旬平均气温下降0.9~1.0℃,9月各旬和10月上旬依次下降0.82、0.58、0.55和0.48℃。回归预测表明,在海拔350米以下的地区9月中旬均温高于22℃的频率较高,这是规划再生稻适宜种植区的一项重要参数。3.以海拔350公尺以下和9月上、中、下旬均温≥25℃、≥22℃、≥21℃为依据,初步规划了当前以汕优63为代表的中迟熟杂交中稻——再生稻的适宜种植区。此外,还讨论了当前规划再生稻适宜种植区的依据,水稻品种改良与适宜区的关系,再生稻与双季稻生产的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1 / 6
页数:6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