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抗倒性状的基因效应及杂种优势分析

被引:12
作者
王勇
李斯深
亓增军
李安飞
王洪刚
李晴祺
机构
[1]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
关键词
小麦,抗倒性状,基因效应,杂种优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03.4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采用Hayman双列分析法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抗倒性状的基因效应,并进行了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抗倒性状的遗传以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为主,且以显性效应较为重要。倒伏指数、重心高度、地上部鲜重和茎秆抗折力的遗传还受上位性效应的作用。亲本中正、负效应基因的分布不均匀。倒伏指数、重心高度、地上部鲜重和大维管束数目的显性方向为增效;茎秆抗折力、茎壁厚度、髓腔直径、机械组织厚度和小维管束数目等性状的显性方向指向减效。茎秆抗折力的遗传力最高,茎壁厚度次之。抗倒性状大多数表现为中间倾高亲遗传,小维管束数目和机械组织厚度F1代表现中间倾低亲,只有地上部鲜重表现超高亲遗传。
引用
收藏
页码:41 / 4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作物数量遗传.[M].刘来福 编著.农业出版社.1984,
[2]  
作物的形态与机能.[M].[日]北条良夫 编;郑丕尧 译.农业出版社.1983,
[3]  
小麦育种的理论与实践.[M].[匈]莱利(J· Lelley) 著;庄巧生 译.农业出版社.1982,
[4]  
植物制片技术.[M].李正理 编著.科学出版社.1978,
[5]   小麦品种抗倒性评价方法的研究 [J].
王勇,李晴祺 .
华北农学报, 1995, (03) :84-88
[6]   小麦矮秆育种中性状间关系的多元分析 [J].
何中虎 ;
张树榛 ;
刘录祥 .
华北农学报, 1992, (01) :1-7
[7]   春小麦倒伏问题研究初报 [J].
李文雄 .
东北农学院学报, 1961, (01) :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