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评熊耳群和西洋河群形成的构造背景
被引:41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衍景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富士谷
强立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河南地质研究所郑州
强立志
机构
:
[1]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河南地质研究所郑州
来源
:
地质论评
|
1992年
/ 04期
关键词
:
熊耳群;
西洋河群;
火山岩建造;
山弧;
裂谷;
被动型裂谷;
D O I
:
10.16509/j.georeview.1992.04.005
中图分类号
: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1850—1400Ma的熊耳群及西洋河群火山岩建造形成的构造背景,是认识华北古板块南缘构造发展的关键。近年的研究产生了两种认识,即孙枢等提出的裂谷观点和胡受奚等提出的山弧观点。本文基于对秦岭山系的长期研究,对两种观点作了较详细的评述,且提出了山弧与裂谷并存的新认识,即熊耳群为山弧火山岩建造,西洋河群为裂谷火山岩建造。裂谷与山弧同时发育,裂谷与山弧垂直,属被动型裂谷。
引用
收藏
页码:325 / 33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华北与华南古板块拼合带地质和成矿.[M].河南省地质矿产局地质科学研究所第一地质调查队;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
[2]
秦岭造山带的形成及其演化.[M].张国伟等著;.西北大学出版社.1988,
[3]
火成岩岩石学.[M].南京大学地质系矿物岩石学教研室编;.地质出版社.1980,
[4]
熊耳群火山岩系岩石化学特征
阎中英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南地矿局区调队
阎中英
[J].
河南地质,
1985,
(02)
: 44
-
48
[5]
山西垣曲中元古代枕状熔岩的研究
张德全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张德全
乔秀夫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乔秀夫
周科子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周科子
[J].
岩石矿物及测试,
1985,
(01)
: 1
-
10+22
[6]
东秦岭古生代蛇绿岩套
张秋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张秋生
朱永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朱永正
[J].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1984,
(03)
: 1
-
13
[7]
豫陕中-晚元古代沉积盆地(一)附视频
孙枢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孙枢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从柏林
李继亮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李继亮
[J].
地质科学,
1981,
(04)
: 314
-
322
←
1
→
共 7 条
[1]
华北与华南古板块拼合带地质和成矿.[M].河南省地质矿产局地质科学研究所第一地质调查队;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
[2]
秦岭造山带的形成及其演化.[M].张国伟等著;.西北大学出版社.1988,
[3]
火成岩岩石学.[M].南京大学地质系矿物岩石学教研室编;.地质出版社.1980,
[4]
熊耳群火山岩系岩石化学特征
阎中英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南地矿局区调队
阎中英
[J].
河南地质,
1985,
(02)
: 44
-
48
[5]
山西垣曲中元古代枕状熔岩的研究
张德全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张德全
乔秀夫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乔秀夫
周科子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周科子
[J].
岩石矿物及测试,
1985,
(01)
: 1
-
10+22
[6]
东秦岭古生代蛇绿岩套
张秋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张秋生
朱永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朱永正
[J].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1984,
(03)
: 1
-
13
[7]
豫陕中-晚元古代沉积盆地(一)附视频
孙枢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孙枢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从柏林
李继亮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李继亮
[J].
地质科学,
1981,
(04)
: 314
-
322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