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库车盆地古近系—新近系蒸发岩沉积旋回识别及对比

被引:33
作者
曹养同 [1 ]
刘成林 [1 ]
杨海军 [2 ]
顾乔元 [2 ]
焦鹏程 [1 ]
卢玉红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关键词
蒸发岩; 沉积旋回; 识别及对比; 库车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247 [];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库车盆地古近纪—新近纪发育巨厚的蒸发岩沉积,根据蒸发岩沉积旋回的变化,即由于盐湖水体由淡—咸—盐—咸—淡的旋回变化,相应地沉积物发生由碎屑岩—膏岩—盐岩—膏岩—碎屑岩的变化。考虑钻井的分布位置及其剖面在时代上的完整性,选取盆地中13口井的钻井剖面进行沉积旋回识别和对比,共识别出5个蒸发岩沉积旋回,其中库姆格列木群两个,苏维依组一个,吉迪克组两个。通过对比,确立了以东秋8井剖面为库车盆地蒸发岩沉积旋回对比的标准剖面。初步分析认为,盆地蒸发岩沉积旋回的沉积区迁移特征,应受盆地基底控制和南北向构造挤压应力变化的影响。古近系蒸发岩主要分布在盆地西部,新近系吉迪克组沉积时期,盆地西北部转为陆源碎屑岩沉积(西南部发育少量蒸发岩),而东部发育巨厚的蒸发岩,显示出东西分带的特点。在始新世末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远距离效应影响下,库车盆地自苏维依组沉积时期蒸发岩沉积中心就已经开始迁移,迁移中心一分为二,自盆地北西分别向南、向东移动,形成两个沉积区,吉迪克组沉积时期在上述两个沉积区继续发育盐岩、膏岩沉积。
引用
收藏
页码:31 / 41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库车前陆盆地第三系沉积相配置及演化研究 [J].
谭秀成 ;
王振宇 ;
李凌 ;
孙崇浩 ;
陈景山 ;
曹剑 .
沉积学报, 2006, (06) :790-797
[2]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盐构造成因机制探讨 [J].
邬光辉 ;
蔡振中 ;
赵宽志 ;
董立胜 ;
师骏 .
新疆地质, 2006, (02) :182-186
[3]   库车坳陷西部古近系-白垩系沉积储层特征分析 [J].
张丽娟 ;
李多丽 ;
孙玉善 ;
程明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 (03) :355-360
[4]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膏盐质盖层特征与天然气保存 [J].
付晓飞 ;
宋岩 ;
吕延防 ;
孙永河 .
石油实验地质, 2006, (01) :25-29
[5]   库车盆地古近纪和新近纪构造环境与蒸发岩沉积 [J].
许建新 ;
马海州 ;
杨来生 ;
谭红兵 ;
王建国 .
地质学报, 2006, (02) :227-235
[6]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盐构造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J].
胡剑风 ;
刘玉魁 ;
杨明慧 ;
郑多明 ;
刘虎 ;
雷刚林 ;
周厉 .
地质科学, 2004, (04) :580-588
[7]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盐构造运动学特征 [J].
邬光辉 ;
王招明 ;
刘玉魁 ;
张宝收 .
地质论评, 2004, (05) :476-483
[8]   塔里木盆地西部古盐矿点卤水水化学特征与找钾研究 [J].
谭红兵 ;
马万栋 ;
马海州 ;
张西营 ;
曹成东 .
地球化学, 2004, (02) :152-158
[9]  
Late Tertiary faults and their paleostress along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Kuqa Basin and the Tianshan Mountains[J]. WANG Qingchen, ZHANG Zhongpei & LIN Wei Laboratory of Lithosphere Tectonic Evolution,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4(04)
[10]   塔里木盆地库车前陆褶皱带中段盐相关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 [J].
汤良杰 ;
贾承造 ;
金之钧 ;
皮学军 ;
陈书平 ;
谢会文 .
地质论评, 2003, (05) :5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