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代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与钾素吸收及其分配

被引:50
作者
李飒 [1 ,2 ]
彭云峰 [2 ]
于鹏 [2 ]
张瑜 [2 ]
方正 [1 ]
李春俭 [2 ]
机构
[1] 河北省生物无机化学重点实验室河北农业大学
[2]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部植物营养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关键词
玉米; 品种更替; 干物质累积; 叶片衰老; 钾素吸收与分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01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为比较我国玉米生产中不同年代大面积推广的不同品种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积累规律,及其对钾素的吸收和分配的变化特点,选择了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6个玉米品种(白马牙、金皇后、中单2号、唐抗5号、农大108和郑单958)为材料,在田间相同条件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早期品种相比,现代玉米品种的发育进程慢,生育期长,叶面积大,叶片衰老慢。在大喇叭口期,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的干重无显著差异;但其后现代品种的生长速率显著增加,干重积累速率也显著高于早期品种,其干物质积累高峰出现在吐丝期后,吐丝期后植株的干物重增加量约等于子粒产量,表明子粒产量与吐丝期后的干物质积累相关。与干物质累积规律不同,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的含钾量在大喇叭口期就有明显差别,表现为50年代品种<70年代品种<现代品种。玉米对钾的吸收主要在吐丝期之前完成,吐丝期后钾素累积速率明显下降,50年代品种的钾素净增量甚至为负值。子粒中的钾主要来自于营养器官的再转移,从叶片中的转移量尤其多。与早期品种相比,绿熟型现代品种农大108和郑单958从叶片中转出的钾更多。综上,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的不同点在于,现代品种的叶面积更大,吐丝期后生育期更长,叶片衰老更慢,有利于子粒灌浆,形成高产;相同点在于,干物质和钾素的累积高峰不同步,子粒产量主要来自于花后的干物质积累,而子粒中的钾主要来自于营养器官的再转移。
引用
收藏
页码:325 / 33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玉米高产田的产量结构模式及关键因素分析 [J].
陈国平 ;
王荣焕 ;
赵久然 .
玉米科学, 2009, (04) :89-93
[2]   钾素营养对玉米生育后期干物质和养分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J].
李文娟 ;
何萍 ;
金继运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9, (04) :799-807
[3]   钾对不同类型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J].
王强盛 ;
甄若宏 ;
丁艳锋 ;
朱艳 ;
王绍华 ;
曹卫星 .
作物学报, 2009, 35 (04) :704-710
[4]   钾素营养对饲用玉米养分吸收动态及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 [J].
杜雄 ;
张立峰 ;
李会彬 ;
杨福存 ;
边秀举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7, (03) :393-397
[5]   棉花品种间苗期钾吸收效率的差异研究 [J].
张志勇 ;
王刚卫 ;
田晓莉 ;
段留生 ;
王保民 ;
董学会 ;
张明才 ;
何钟佩 ;
李召虎 .
棉花学报, 2007, (01) :47-51
[6]   不同基因型棉花苗期钾效率差异及其机制的研究 [J].
姜存仓 ;
高祥照 ;
王运华 ;
鲁剑巍 ;
徐芳森 ;
石磊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5, (06) :75-80
[7]   不同玉米基因型吸钾和耐低钾能力的研究 [J].
吕福堂 ;
张秀省 ;
张保华 ;
刘春生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5, (04) :556-559
[8]   低钾条件下玉米自交系光合特性和根部性状的差异 [J].
李娜 ;
曹敏建 .
玉米科学, 2004, (04) :57-59
[9]   甘薯钾素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差异研究 [J].
陆国权 ;
丁守仁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1, (03) :357-360
[10]   我国1950s~1990s推广的玉米品种叶片光合特性演进规律研究 [J].
王空军 ;
董树亭 ;
胡昌浩 ;
刘开昌 ;
孙庆泉 ;
不详 .
植物生态学报 , 2001, (02) :247-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