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特性与教育创新

被引:81
作者
杨立英
机构
[1]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
关键词
网络;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生存方式; 主客体关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641 [思想政治教育、德育];
学科分类号
0305 ; 030501 ; 030505 ; 0401 ;
摘要
网络是现代人的生存方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简单理解为在网络中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一种全新生活世界与生存境遇中的全新的价值教育形态。网络生存方式对人的主体性的拓展,预制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特性与趋势,表现为教育主体的“去主体化”、教育客体的“主体化”和主客体关系的平等性、相对性。建基于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推进,必须真正契合网络化生存方式的特点与教育的主客体关系特性,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原则与方法的创新。
引用
收藏
页码:62 / 6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刍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J].
韦吉锋 .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4, (01) :48-52
[2]   网络主体的理性解读 [J].
卢山冰 ;
黄孟芳 .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3, (04) :11-15+110
[3]   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J].
骆郁廷 .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2, (04) :34-38+48
[4]   网络社会的主体性危机 [J].
陈胜云 .
现代哲学, 2001, (01) :36-39
[5]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杨立英著;.人民出版社.2003,
[6]  
民主主义与教育.[M].(美)约翰·杜威(JohnDewey)著;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  
人学原理.[M].黄楠森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8]  
现代性的后果.[M].(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
[9]  
实践理性批判.[M].(德)康德著;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1999,
[10]  
教育哲学.[M].(美)麦克莱伦(Miclellan;J.E.)著;宋少云;陈 平译;.三联书店.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