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咸水滴灌下湿润锋运移特征研究

被引:11
作者
王春霞 [1 ]
王全九 [1 ,2 ]
单鱼洋 [2 ]
庄亮 [3 ]
张奋东 [3 ]
陈跃冰 [4 ]
机构
[1] 西安理工大学水资源研究所
[2]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3] 新疆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4]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水管处
关键词
不同水质; 水平湿润距离; 交汇区湿润宽度; 地表湿润比;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10.04.009
中图分类号
S273 [水源];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摘要
滴灌被认为是最适合用于微咸水开发利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其湿润体的范围及动态变化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及产量。由于田间滴灌湿润体地下部分不容易被观测到,则土表面湿润距离是最直观的表明灌水湿润程度的标志,本文以田间试验为基础,研究了不同水质、滴头流量、灌水量下滴灌点源及交汇区地表湿润锋运移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湿润锋交汇前,随着滴水水质及滴头流量的增大水平湿润距离增加,滴头流量越大水平湿润距离增加的幅度越大;随灌水量的增加,试验结束时水平湿润距离也增大。湿润锋交汇后,随滴水水质及滴头流量的增大,交汇时间提前;交汇区宽度及地表湿润比均随滴水水质、滴头流量及灌水量增加均增加;通过比较不同滴水水质交汇区与相同湿润位置单点源下水盐含量,表明交汇区含水量大于相同湿润位置处单点源下的含水量,滴水水质大于3.03 g/L交汇区含盐量明显高于相同湿润位置处单点源下的含盐量。该研究结果对了解微咸水滴灌因素对土壤水分运移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59 / 63+68 +6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微咸水水源线源滴灌土壤水盐运移特征试验研究 [J].
蒲胜海 ;
何新林 ;
王振华 ;
李莎 ;
毛文明 .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9, (05) :56-59
[2]   线源滴灌土壤湿润均匀性的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J].
李明思 ;
谢云 ;
崔伟敏 .
灌溉排水学报, 2007, (06) :11-14+33
[3]   点源滴灌滴头流量与湿润体关系研究 [J].
李明思 ;
康绍忠 ;
孙海燕 .
农业工程学报, 2006, (04) :32-35
[4]   滴头流量对土壤湿润体的影响研究附视频 [J].
李明思 ;
孙海燕 ;
谢云 ;
郑旭荣 .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4, (Z1) :420-422
[5]   滴灌点源入渗湿润锋影响因子的研究 [J].
孙海燕 ;
李明思 ;
王振华 ;
徐永麟 .
灌溉排水学报, 2004, (03) :14-16+27
[6]   滴灌土壤湿润体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J].
张振华 ;
蔡焕杰 ;
郭永昌 ;
耿宝江 .
农业工程学报, 2002, (02) :17-20
[7]   棉花膜下滴灌湿润峰的试验研究 [J].
李明思 ;
贾宏伟 .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04) :316-319
[8]   碱性矿化水淋洗对土壤盐碱化及小麦生长的影响 [J].
曾路生 ;
石元亮 ;
王晶 .
土壤与环境, 2000, (02) :120-124
[9]   Effect of Irrigation Water Quality on Soil Hydraulic Conductivity [J].
XIAO ZHENHUA B PRENDERGAST and P RENGASAMYInstitute of Soil Science Academia Sinica PO Box Nanjing China Institute for Irrigation and Salinity Research Tatura Vic Australia .
Pedosphere, 1992, (03) :237-244
[10]   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规律的研究 [J].
刘晓英 ;
杨振刚 ;
王天俊 .
水利学报, 1990, (01) :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