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学视角下的大运河遗产廊道构成

被引:92
作者
俞孔坚
奚雪松
机构
[1]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
关键词
遗产廊道; 大运河; 构成; 发生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901 [景观学、区域论];
学科分类号
0705 ; 070501 ;
摘要
遗产廊道是针对大尺度文化景观保护的一种区域化的遗产保护途径。遗产廊道构成的确定是中国大运河遗产廊道保护与管理的首要任务。本文基于发生学方法,通过历史模型的建构阐释了运河在各历史时期演变进程中构成要素的功能与相互关系,明确了大运河遗产廊道的构成及特征。大运河遗产廊道由自然系统、遗产系统与支持系统3大部分构成。作为大运河发生背景,与大运河生态功能维护相关的湿地、林地、农田等区域环境要素构成廊道的自然系统;与大运河漕运功能相关的水利工程遗产,与大运河发生发展历史相关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大运河无发生学关联,仅空间距离相关的其他非运河类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廊道的遗产系统;游憩道、解说系统、公共服务设施构成廊道的支持系统。三者为沿运地区可持续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自然资产、文化资产和社会资产。整合构成集生态与遗产保护、休闲游憩、审美启智与教育为一体的大运河遗产廊道。
引用
收藏
页码:975 / 986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美国国家遗产区域管理规划评述 [J].
奚雪松 ;
俞孔坚 ;
李海龙 .
国际城市规划, 2009, 24 (04) :91-98
[2]   中国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构建 [J].
俞孔坚 ;
奚雪松 ;
李迪华 ;
李海龙 ;
刘柯 .
人文地理, 2009, 24 (03) :11-16+116
[3]   京杭大运河的完全价值观 [J].
俞孔坚 ;
李迪华 ;
李伟 .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02) :1-9
[4]   基于遗产分布的运河遗产廊道宽度研究——以天津段运河为例 [J].
李春波 ;
朱强 .
城市问题, 2007, (09) :12-15
[5]  
大运河工业遗产廊道的保护层次[J]. 朱强,俞孔坚,李迪华,彭文洁.城市环境设计. 2007(05)
[6]   发生学方法与历史研究 [J].
张乃和 .
史学集刊, 2007, (05) :43-50
[7]   中国大运河工业遗产廊道构建:设想及原理(下篇) [J].
俞孔坚 ;
朱强 ;
李迪华 .
建设科技, 2007, (13) :39-41
[8]   中国大运河工业遗产廊道构建:设想及原理(上篇) [J].
俞孔坚 ;
朱强 ;
李迪华 .
建设科技, 2007, (11) :28-31
[9]   论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战略和实施途径 [J].
俞孔坚 ;
李迪华 ;
李伟 .
地理科学进展, 2004, (01) :1-12
[10]   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 [J].
李伟 ;
俞孔坚 ;
李迪华 ;
不详 .
城市问题 , 2004, (01) :28-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