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1991年在西湖湖底作 15个深度 1m左右的钻孔 ,根据其内微化石藻的垂直分布探索西湖近 2 0 0 0年藻类种群的演替 ,并藉此反映湖泊的古生境及其富营养化发展的历程 ,结果显示淡水西湖形成后藻类的垂直分布由下而上可分为 3带 :( 1)附生藻带 (短缝藻 -桥穹藻 -异极藻组合 ) :- 85cm至 - 4 5cm,以喜酸性及真酸性的附生藻为主 ,适应于当时的沼泽生境 .( 2 )附生藻向浮游藻过渡带 (水花束丝藻 -直链藻组合 ) :通常在 - 30 cm至 - 4 0 cm层段 ,以不定性成分为主 ,并有少量喜碱性藻种出现 ,湖体显示中营养状态 .( 3)浮游藻带 (缢缩脆杆藻凸腹变种 -四尾栅藻-螺纽鞘丝藻组合 ) :- 30 cm以上 ,以喜碱性藻种为优势 ,藻量增大进入富营养化时期 .到 - 10 cm上下层段喜碱性藻种藻量形成峰值 ,显示进入超富营养化时期 .- 10 cm以上残骸量略有降低趋势 ,这与 2 0世纪 80年代之后对西湖富营养化采取截污、引流等综合治理似有一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