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社会与文学的未来

被引:125
作者
彭亚非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理论室
关键词
文学; 内视; 视觉文化; 图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I02 [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图像社会既有现代公民社会中的公众文化与平民文化性质 ,又具有现代大众消费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种种人文弱点与人文负值 ,并因此成为后现代社会最重要也最突出的文化表征。在这种文化态势下 ,文学的边缘化显然具有某种文化转型上的必然性 ,并表现出从属于视觉文化的“图说”化趋势。这种情况 ,使得文学终结论再次甚嚣尘上 ,同时也引发了对文化出路的一些“变通”性思考。这些思考虽然不无可取之处 ,但也从一个侧面暴露出了对文学本性在认知上的某些盲区。因此 ,本文重点分析了文学固有的、特定的、不可取代也无从消亡的人文本性与美学本性 :它的内视艺术性和时间本质 ,它的精神共享性和心理彼岸性等。这些优越而深刻的独特本性决定了文学并不存在终结的问题 ,并指引着文学走向永恒的未来
引用
收藏
页码:30 / 39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 [J].
周宪 .
电影艺术, 2001, (02) :33-39
[2]  
本雅明文选.[M].(德)瓦尔特·本雅明(WalterBenjamin)著;陈永国;马海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  
视觉艺术鉴赏.[M].(英)伯杰(Berger;John)著;戴行钺译;.商务印书馆.1994,